由田埂路到柏油馬路
八旬老人趣談龍王溝路變遷
“淮南建市60周年了,基礎建設最大的變化是什么?那就是城市馬路的演變。”5月7日下午,淮南市百貨公司80多歲退休職工王守文老先生,對記者如是說。
與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在學院路附近的82歲王守文老先生,以學院路前身的名字龍王溝路為例,風趣地說:“建市后,根本沒有龍王溝路,而是一條從舜耕山北山腳下通往淮河淮南段田家庵大堤背水面土田埂路,上世紀60年代,當地政府為了解決田埂路兩邊居民出行問題,組織人員修建了一條寬約4米的土路。由于這條土路兩邊下水排水吃力,遇到雨季整條土路處在積水中,當地村民為這條土路取名為龍王溝路。但由于龍王溝路雨季積水,上世紀70年代,當地政府再次組織人員將土路修成了石子路。此時的馬路兩邊仍是農田,沒有綠化帶。
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根據村民要求,政府再次組織人員將龍王溝路修建成柏油馬路,路寬為8米,路兩邊栽有樹木,整條路兩邊仍有成塊的農田。當時,這條路段中部還通上了公交車,如當時的9路公交車。路兩邊還安裝了路燈。居住在這條路段兩邊的村民更是拍手叫好。
淮南舉辦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前夕,政府又出資組織人員,對龍王溝路進行維修。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再次投資,組織人員,將龍王溝路柏油馬路修建成水泥路。此時,這條路全程有路燈,綠化樹木,還通上了28路等線路公交車,居住在這條路兩邊的大部分村民也改為居民,因為他們身份發生了變化,成了非農業戶口城市居民。
邁進了2000年后,龍王溝路發生了巨大變化,就連路名龍王溝路也變成了學院路,此路又分為學院南路和學院北路。2010年上半年,政府再次組織施工人員,將學院路修建成寬敞的柏油馬路,整條路段通行公交車,如9路、30路、28路、210路和310路。綠化樹木、路燈等城市基礎建設全部齊全。昔日出門走田埂路,到如今出門乘公交車、打的和開私家車,王守文老先生認為這不僅是一個歷史的演變,也是淮南建市60周年的巨大的可喜的變化。
(記者 朱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