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巢一床魚影歡 留得一池碧水長
淮河保護區打造生態補償新范式
千里長淮,滋養兩岸人民和各種生靈。在淮河淮南段,有著一個“國家級淮王魚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全年禁漁,給其中的各類水生生物提供了一個長年的庇護所,淮王魚等土著魚類逐漸恢復,由此繁衍不息,豐富著生物多樣性。
經濟社會發展中,淮河沿線的設施建設無疑會對水域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在審慎批復的同時,也設立了生態補償的機制,即對建設中帶來的損害給予彌補、補救,以盡快恢復水域生態環境。
“人工魚巢+生態浮床”雙管齊下
當前,在淮河淮南段保護區水域中實施的一個生態補償項目剛剛通過專家組的驗收,這就是“引江濟淮”工程生態補償,其利用“人工魚巢+生態浮床”雙管齊下,起到增殖魚類、凈化水質的作用,綜合效果明顯,專家組給予了很高評價,可成為淮河保護區生態補償的示范項目。
近期,記者隨漁政船來到淮河干流李嘴孜段,只見這里增設了人工魚巢設施,旁邊還有醒目的提示標識。“人工魚巢”臨近岸邊,上有大泡沫塊提供浮力,四周有粗纜繩連接固定鋼管,可依水位變化而上下浮動。“人工魚巢”仿岸邊蘆葦、水草自然環境,遵照生物習性,為魚類產卵提供附著。
由于岸邊水淺,而漁政船吃水較深,不得靠近,記者便與漁政、水產等人員改乘小船。待船靠近,專家組人員俯身伸手入水,撈起人工魚巢查看,觀察魚卵孵化情況。專家說,目前人工魚巢多使用有棕櫚皮和網片2種材料,兩相對比,在淮南水域處,從魚卵附著和孵化情況看,棕櫚皮的效果更好些。據介紹,大多數魚類產卵時呈粘連性,多附著于岸邊水草上。其實,人工魚巢就是起到水草作用,只是纖維狀的棕櫚皮有纏繞性,實際效果比自然的水草更好,魚卵附著多,成活率高。人工魚巢靠近岸邊,遠離主航道,既利于魚卵孵化,也不會影響正常航運。
據此上游不遠處的鳳臺一處淮河灣汊,位置僻靜,設有大片“生態浮床”。其以水生植物為主體,固定在浮力材料上,采取無土栽培、生態工學原理,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營養化物質,使水體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時水質指標也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從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據實施方無錫萬物生態科技公司介紹,此處“生態浮床”選擇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搭配種植,其中挺水植物共計設置約1800平方米,主要種植種類有黃菖蒲、水生鳶尾、千屈菜和梭魚草等;另外浮葉和沉水植物種植約550平方米,主要種植種類為金魚藻、菱和銅錢草等。水生植物的生長不光能起到進化水質還能提高水生生物聚集效果,提高生物多樣性。
引江濟淮工程實施生態補償
據了解,引江濟淮工程是跨流域的大型調水工程,建設過程中,引江濟淮工程規劃調水線路涉及淮河淮南段長吻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工程進入運行期后,將對保護區的水文、水質、地質類型、浮游生物、底棲動物、魚類早期資源和魚類等水生生物及其棲息生境造成影響。
為降低因水文、水質條件變化造成魚類產卵場減少所產生的影響,依照“誰建設,誰修復”原則,在建設過程中,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有限公司與原淮南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簽署了《引江濟淮工程對淮河淮南段長吻鮠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生態補償協議》,由建設方拿出一定補償金,修復因工程建設造成的對河岸線部分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補償項目實施過程中,最終確定由中國水產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編制了《引江濟淮工程對淮河淮南段長吻鮠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實施時間為今年春季開始,期限為5年。施工中,無錫萬物生態科技公司采購高品質材料組織施工,保證實施效果在5年以上,最好再有3年的富余期。施工期間,這家專業公司在八公山李嘴孜水域、鳳臺縣河西船廠對岸河汊和鳳臺淮河大橋以北200米處安裝投放人工魚巢7620平方米,生態浮床2348平方米。目前,“人工魚巢”基本達成今年使命,“生態浮床”上的水生植物生長狀況良好。
專家組表示,淮王魚保護是長久之計,生態浮床和人工魚巢的投放不僅給魚卵提供了產卵、育肥的場所,還給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聚集的地方,提高了水生生物多樣性。這種“人工魚巢+生態浮床”生態補償新范式,可有效增加魚類適宜繁殖場所,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魚類等水生生物資源恢復。
(記者 張雪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