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村也有自己的蛙塘了!”8月7日,在一片祝福聲中,潘集區夾溝鎮華李村的肉蛙養殖正式開業了。沒有鞭炮鑼鼓,沒有紅包酒宴,華李村、劉集村、陳集村、轉塘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坐在蛙塘旁邊,開起了扶貧產業“互動會”。
從劉集的泥鰍“鉆”到陳集,到華李的稻田小龍蝦“游”到劉集,如今,轉塘的青蛙又“跳”到了華李,夾溝鎮四個村的扶貧產業發展在精準扶貧的“同心圓”里,互學、互助、互補、互動,畫出幸福“交集”。
規劃共定,頭腦風暴吹拂扶貧之路
夾溝鎮毗鄰泥河,水資源豐富,當地一直有著水產養殖的習俗。
“貧困戶要想真正脫貧,產業才是關鍵!”來到華李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傳發因地制宜,謀劃出一篇水文章:發展特色養殖!
一年多來,村里22戶大戶以100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養殖稻田小龍蝦,發展稻蝦共育模式,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
“只有稻田養蝦,品種還是有點少……”養殖戶李方隊的一句話提醒了李傳發。
今年春節后,李傳發在微信群里發出倡議:夾溝鎮扶貧工作打造一村一品,發展特色養殖,但依然面臨品種單一的現狀,單個村的力量還是有限,我們能不能抱團取暖?
這個微信群里,除了華李村,還有劉集、陳集、轉塘等周邊三個村的扶貧專干。能不能先各自嘗試,再相互補充?能不能增加套養品種,拉長產業鏈?能不能復制推廣經驗?
“一村一品產業扶貧,共謀鄉村振興,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李傳發坦言,如何實現農民增收,貧困戶致富,農業增效,在互幫互助中推廣經驗就顯得十分珍貴。
圍繞著精準扶貧,一場場頭腦風暴,在夾溝鎮的四個村之間激蕩著,大家一拍即合,瞄準不同的養殖品種動了起來!
選種、挖塘、投放……隨著一尾尾種苗成長,合作社+大戶+貧困戶的扶貧產業發展模式也相繼成型。
良性互動,精準幫扶共享發展紅利
“養殖1畝泥鰍可產2800斤左右,一季純收入1.7萬多元,一年有兩季呢!”在劉集村的特色產業養殖基地,大戶喬杰養了30畝泥鰍,帶動了5戶貧困戶的日常務工。
按照預定計劃,劉集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湯凱給喬杰下了兩個任務:一是精養泥鰍,突破育苗難關;二是支援陳集村,提供種苗和技術。
7月12日,陳集村的扶貧專干李袁晰親手將12萬尾泥鰍放入池塘,1萬多元的種苗正來自于劉集村。陳集村將7畝集體土地分成3垅,精選了3種水稻分垅種植;每垅水稻之間套養泥鰍,田埂上種植四季農作物,目標是立體化種養殖,“這塊試驗田是我們村的寶貝啊,收益將由1033戶群眾共享!”
對于李袁昕來說,這塊集體土地發揮的效益可遠遠不止眼前,試驗后的成功經驗也將在全村推廣。
對于貧困戶陳多良來說,試驗田的日常維護托起了他致富的希望。每月800元的務工費用,年底還享受分紅,全家5口人將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好日子就在眼前。
當陳集村前往劉集村取經的同時,華李村“稻蝦共育”的成功經驗也在劉集村成功復制,讓劉集村的特色產業養殖基地增加了新鮮血液。而此時,華李村的龍蝦集中交易市場也正式開業,周邊養殖戶的小龍蝦紛紛集聚于此,每天交易量1000公斤以上。
攜手合作,共進共退謀求鄉村振興
從規劃、挖塘、投苗,到傳授經驗、提供技術,華李村22畝的肉蛙養殖開業前后,轉塘村的養殖戶陳從水可謂是全程免費指導,而兩個村的專業合作社的攜手合作,也愈發頻繁。
2018年,陳從水開始嘗試養殖5畝青蛙,隨著經驗的積累,今年已經擴大到32畝,他的共創特種養殖基地,已先后為6戶貧困戶提供了務工崗位。土生土長的他簡單而樸實:“俺們相互學、一起干,大家都發展起來,才能幫助更多貧困戶!”
“功能分區更加多元化,風險防控指數才能更高……”當轉塘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戚良峰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認同。產業聯動、技術共享、經驗互通、共進共退……每一次互動,扶貧產業微信群里都會很熱鬧,大家圍繞著產業帶動、選準帶頭人、引導貧困戶自主創業,一個個“金點子”此起彼伏。
“受市場波動影響,今年的小龍蝦價格下跌比較大!痹谝淮位又,劉集村湯凱提醒到。華李村李傳發經過市場調研,與在深圳創業的成功人士取得聯系,開始謀劃小龍蝦深加工。
得知華李村在“稻蝦共育”項目里又套養了螺螄,陳集村扶貧專干李袁昕又來取經!绑π泛臀r不能混養,但螺螄都可以。螺螄不僅可以凈化水質,還可以喂養水蛭,把木板放入水塘,螺螄會自動吸住,收放都很簡單……”脫貧養殖戶的現場解讀讓他獲益匪淺。
“你們在前面跑,我跟著后面追!”站在華李村的稻田邊,李袁昕樂呵呵地對李傳發說:“這次,我要把華李的螺螄‘吸’到陳集!”(記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