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噠”,農機技術人員熟練駕駛插秧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駛過之處,一行行秧苗整整齊齊地挺立在泥土中,微風吹拂,秧苗隨風起舞,田野大地,一片生機盎然。
悠悠萬事,糧安天下。近日,記者來到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穆臺孜村種糧大戶唐柱洋田間地頭,他正和區農技專家徐從前討論秧田除草、施肥、澆水等田間管理問題。
“這些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讓我看到種糧人的希望,我就想在這廣闊的田地里闖出一片天地,看到眼前這片綠油油的秧苗,就仿佛看到金燦燦稻田里一派豐收的景象。”唐柱洋激動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毛集實驗區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區工委、管委嚴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扎實推進土地托管服務工作,依托合作社,開展以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托管服務,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突出抓好本地特色主導產業,特別強化產業布局、基礎設施、龍頭帶動三個要素。聘請區、鎮級專業技術員30人,對口幫扶種養殖大戶150家,每月每人深入田間地頭不少于5次,開展培訓班一次。選聘村級技術員60人,劃片區指導群眾做好田間管理,推進統防統治。大力扶持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立社區專業防控服務隊43支,農業機械化服務專業組織52個,實施統一組織、統一方案、統一藥劑、統一施藥、統一防控即“五個統一”防控措施,全區統防統治面積達70%以上。實現了土地有效整合,提高了農業的產量和質量。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徑,保障了“口糧絕對安全”,促進了土地增產、農民增收、產業增效,土地托管“托”出了鄉村振興的致富夢,推動農業農村大步向前發展。
唐柱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托管土地近2000畝,將一些有經驗有技術的農民雇傭過來一起種田,不僅解決了小規模種地難問題,同時也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
“每年每畝租金800元,去除各項成本,合作社每年每畝凈利潤在600元。習近平總書記給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說,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看到這句話,我既激動又感動。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種糧人真摯的牽掛和關心,讓我對種糧更有信心。”夏集鎮尹余村種糧大戶劉傳虎告訴記者。
“我們村有一家一共有8畝土地,今年全部選擇了托管,家人常年外出務工,父母年邁無力種地,以前委托親戚朋友種,沒有一點收入,自從實行土地托管,他每年僅土地一項就增收6400元,并且與村里簽訂了保底合同,現在他可以安心出門務工了。”焦崗湖鎮萬崗村種糧大戶宋為果如是說。
土地托管在解決農戶種田問題的同時,還有效整合零散耕地。像唐柱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將原來零散、小規模的種植模式變成規模化經營,配備大型拖拉機、播種施肥一體機、無人機等農業機械導入農業生產,切實解決小農經濟粗放的經營方式、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不斷促進農業向高質量發展。
農技人員胡宗言告訴記者:“毛集實驗區目前260畝以上種糧大戶有30多戶,每年農業部門都派駐一名技術指導員到每戶家中,從育苗、施肥到打藥,全程跟蹤技術指導。每年開展種糧大戶集中培訓4次,及時解決種糧人的技術難題。”
毛集實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糧食安全生產是保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大計,積極推進‘小田并大田’,引導全區糧食生產經營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綠色化發展。總結推廣其他地區好的經驗做法,整合全區耕地資源,強化分類指導,嚴格落實各項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面積、產量雙紅線,建立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確保各級各類涉農補貼、財政資金等及時到位,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真正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付菊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