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不斷提升城市區域能級、城市發展能級——融入重大戰略,淮南借勢借力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國家戰略賦能,是推動淮南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最大紅利。國家戰略的匯聚給淮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無限機遇,而這也成為推動淮南加快發展步伐的催化劑。
日前,我市召開“全面學習把握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譜寫現代化美好淮南建設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住建局負責同志圍繞“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協同共進、加快發展”主題作新聞發布。
近年來,我市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不斷提升城市區域能級、城市發展能級。
閔淮合作實現新提升
閔淮牽手,共同打造結對合作的“閔行—淮南”樣板。我市認真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搶抓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機遇,堅持“主動靠上去 積極融進去”,強化與閔行合作發展。
交流互訪頻繁,2021至2023年,閔淮兩地黨政主要領導多次率隊開展互訪考察學習,召開4次閔行淮南發展座談會。我市教育、文旅、投促等多個部門、11個縣區(園區)與閔行區對口部門、相關街鎮等簽訂合作發展協議。
合作任務明確,2022年印發了《上海市閔行區與安徽省淮南市結對合作幫扶行動方案》,2022年、2023年連續2年圍繞產業合作、園區共建、民生共享等方面制定閔淮結對合作幫扶年度事項清單。
結對成果豐碩,閔行·淮南科創產業園揭牌,蔡楚產業園合作共建協議簽訂,淮南名特優農產品上海展銷中心在閔行揭牌運營,4批45名淮南干部赴閔行開展跟班學習,聯手在淮舉辦“閔淮偕行 共促發展”專場招聘會,2批120名淮南市高中校長、教師赴閔行參加“新課程改革專題培訓班”“教育名師專項培訓班”培訓。
合淮同城實現新突破
藍圖共繪、產業同興、交通互聯,我市昂首闊步邁向同城,借力前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堅持規劃引領,共同編制《合淮產業走廊發展規劃(2018—2025年)》《合肥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等規劃,連續4年共同印發合淮產業走廊年度重點項目及合作事項計劃,深入推進產業、教育、文旅、供肥蔬菜基地等方面合作。
共建合作園區,積極融入合肥產業發展,在合淮毗鄰區共建合肥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合作區“一總規三方案”獲省政府批復,重點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核心產業,積極拓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推進民生共享,引進合肥優質教育資源,安醫專新校區、合肥五十中新橋校區等建成招生,安農大經濟學院、交通學院新橋校區加快建設。淮南五中和合肥六中、淮南九中和合肥一中通過空中課堂進行教學交流。
集聚區建設取得新成效
合肥,延展腹地;淮南,主動融入。我市打破常規、快速推進,全面落實《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著力將開發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新高地。
深化園區改革,積極推行“管委會+公司”“小管委+大公司”管理體制,打破人員身份和編制管理限制,推行全員聘任(用)制。實行開發區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崗定薪、以績定獎”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義,拉開收入層次,進一步激發內生活力。
提升管理效能,開展開發區賦權工作,依法向開發區下放管理權限,分別向經開區、高新區、煤化工園區賦權50、52、34項,賦予更多管理自主權,進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強化招商引資,緊盯長三角等產業外溢重點區域,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先發地區派駐招商工作隊,圍繞七大新興產業,開展精準高效招商,2022年全市開發區新簽約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和億元以上其他項目180多個、總投資1300多億元。
區域聯防聯治邁上新臺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市積極推動流域共治、區域聯動,主動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區域綠色低碳轉型。
牽手周邊地市聯防聯治,與滁州市、合肥市聯合印發《高塘湖河長制工作聯動機制》,協力推動高塘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與阜陽市簽訂焦崗湖水污染聯防聯控協議,聯合印發《淮南市、阜陽市跨焦崗湖聯合保護機制》,統籌推進焦崗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不遺余力開展污染防治,2022年,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連續5年居全省首位,8個國考斷面水質、5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單位GDP能耗降幅居全省前列。
步入新階段、站在新起點,立足當前、放眼長遠,我市將搶抓重大戰略疊加機遇,更高水平推進開放合作,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南。(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