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經信局全面提升為企服務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為企服務做“加法”、降低成本做“減法”、激發活力做“乘法”、簡政基層做“除法”。市經信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于破“舊”立“新”,聚焦制造業主戰場,全面提升為企服務質量,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1-7月,我市各項工業指標在全省排位實現較大突破,工業投資增長69.5%,技改投資同比增長63.6%,雙雙位居全省第一位,制造業投資增長45.7%,位居全省第四位。
為企服務做“加法”
針對縣區經信部門人員較少、力量不足等問題,市經信局開展領導干部聯系縣區(園區)包保幫扶基層活動,將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與服務專員全部掛鉤聯系縣區,同時將市局業務科室精銳骨干力量下沉至縣區(園區)一線,靠前指導和縣區結對共擔,開展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對擬培育的企業技術中心、專精特新企業、工業設計中心、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立培育庫進行跟蹤監測,由以往的縣區單打獨斗變成市縣區聯動助企。
市經信局聯合全市26個市直部門和11個縣區入企干部,共走訪服務1003戶企業4421人次,收集解決企業問題訴求281項,涉及企業用工、融資對接、產銷對接等各類問題,并一一向各部門“派單”解決,讓基層輕裝上陣,集中精力謀發展。
降低成本做“減法”
通過政務數據比對、系統分析等方式,為企業精準“畫像”,實現惠企政策“個性化定制推送”,實現政策到企業“暢通無阻”,變以往的“企業找政策”為現在的“政策找企業”,讓扶持政策快享直達。上半年,市經信局爭取到位2023年省級制造強省、民營經濟政策、數字化轉型以及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專項等項目24個,涉及資金3865.42萬元;兌現制造強市(免申即享類)項目166個,涉及資金1238萬元。
強化“畝均論英雄”,突出對畝均貢獻度高的優質企業的正向激勵,初步構建了涉及財政獎補政策、要素保障政策、用電價格政策、產品購銷政策、稅費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評優評先政策等7個方面的優化資源配置政策體系,降低工業企業各項稅費成本。例如,對畝均稅收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制造業企業和國家、省級開發區內超過規定畝均稅收標準的企業,按照實繳城鎮土地使用稅的一定比例給予獎補。減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額、增加授信額度等政策施行不斷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向優勢園區集聚,推動制造業不斷煥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激發活力做“乘法”
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會同全市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拓寬企業融資服務渠道,不圖“大而全”面子工程,但求“小而精”務實有效,打造“12+n”對接模式,分縣區、分行業舉辦多場次銀企對接及產品推介會,著力破解企業融資難問題。
位于煤化工園區的年產20萬噸鋰電池電解液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從項目簽約開始,市經信局就持續跟進該項目,聯合淮南各銀行積極支持企業項目建設,今年年初該企業從兩家銀行分別獲得3.4億元和4.8億元5年期項目貸,有力保證項目后續建設進度。
今年以來,累計召開市縣兩級銀企對接會10期,102戶制造業企業簽約貸款及授信69.461億元,其中為中安聯合等重點企業簽約貸款及授信30億元,金融助“實”賦“制”功能逐步顯現,有效拉動投資增長。目前全市制造業在庫項目374個、總投資788.7億元,其中今年新入庫制造業項目169個、總投資381.3億元。
簡政基層做“除法”
精簡“紙上文章”,豐富“登門服務”,將“政策快遞”服務模式與“千名干部入企服務”活動有機結合,助推領導干部深入企業了解“急難愁盼”,切實把企業的“問題清單”變成自己的“履職清單”。
鳳臺縣桂集鎮某化妝品企業于2014年邊建廠房邊辦理相關證件,廠房投入使用后,部分證件依然未辦下來,導致廠房不動產權證無法辦理。縣入企干部了解情況后,將企業實際情況、存在問題、建議措施等形成書面材料,提交縣政府研究,會議研究決定由縣住建部門指導企業補齊手續并做好安全消防等相關評估認定工作、自規部門及時出具規劃核實意見并按規定給予辦理不動產權登記,企業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八公山區某企業主要產品為塑料編織袋,今年因建筑業等行情低迷,訂單減少。區入企干部了解情況后,摸排梳理轄區內企業生產需求,積極聯系對接某陶粒生產企業,最終促成兩企業簽訂年度供應1000萬條編織袋的合作協議。今年以來,企業服務專員累計駐點走訪企業3066人次,收集企業問題244個,協調解決242個,問題辦結率達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