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特聘教師,我將把所有的經驗包括專業知識毫無保留地與大家一起分享,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中,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作出積極貢獻。”11月7日上午,在市職教中心報告廳,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龐士寶發言時的一句句話語,點燃了一線工匠和青年學生技能成才的決心和信心。
當天,“淮南工匠學院”在市職教中心揭牌成立,“安徽工匠”楊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特等勞模翁東波等一批工匠、勞模代表等與青年學生們一道見證了歷史性時刻,淮南廣大優秀產業工人的職業夢想也將在這里啟航。
成立、辦好“淮南工匠學院”,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國工會十八大精神的具體舉措,是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淮南工業強市的迫切需要,將為我市高質量轉型發展搭建人才培訓平臺。
市總工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產業工人41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5萬人,占比不到20%,培養造就更多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淮南工匠學院”成立后,將開展產業工人技能提升和學歷教育,推進“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工程,努力培育一批知識型、技能型產業工人和一線創新人才,為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南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揭牌儀式上,市總工會、市人社局與市職教中心簽訂了《共建“淮南工匠學院”協議》。根據協議,將充分發揮市總工會、市人社局組織優勢和市職教中心科教資源優勢,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弘揚工匠精神的思想傳播高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雙方將在工運理論研究、社會實踐基地共建、校企合作、產業工人培訓、互動宣講機制創新、勞模工匠體驗陣地建設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合力構建“工會+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創新協同培育模式,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工匠學院建設的全過程,打通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最后一公里”。
市職教中心目前是全市唯一一所市屬公辦綜合性職業學校,是首批國家重點中職學校、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今年先后成為全國數字基礎設施、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等4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該校承載“淮南工匠學院”建設正當其時,時逢其勢。
市職教中心負責人表示,該校將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動會(工會)、校、企在專業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上深度融合,把“淮南工匠學院”建設成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傳承地,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和學歷提升的成長地,工匠培養和創新成果的孵化地,助力更多產業工人由“工”轉“匠”、由“匠”成“師”,努力形成具有淮南特色的“工匠名片”和“產改品牌”,更好地服務淮南經濟社會發展。
“工匠學院將緊緊圍繞我市煤電化氣傳統優勢產業組織培訓教學,圍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急需職業工種開展培訓和教學,充分辦出淮南特色,體現淮南元素,為現代化美好淮南建設賦能。”市總工會負責人表示。(記者 吳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