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淮南模式”上榜“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近日,“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發布,我市推送的“探索變‘沉陷之城’為‘生態之城’的綠色轉型‘淮南模式’”上榜。
淮南因煤而建,緣煤而興,是長三角地區綜合能源基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因長期煤炭開采形成了大片的沉陷區,給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地方政府和采煤企業堅定“一條心”、共下“一盤棋”、擰成“一股繩”、協同“一起干”,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壓實責任、整體推進,探索出了“生態修復+文旅產業”、“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建設避險搬遷示范樣板等具有淮南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實現了由“沉陷之城”向“生態之城”的華麗蝶變。
因地制宜,打造“生態修復+文旅產業”治理模式。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高標準實施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項目,針對九大礦區(九龍崗—大通)采煤沉陷區、春申湖采煤沉陷區等城區基本穩沉區,重點在修復區域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上下功夫。目前,市區東部的九大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已基本建成,治理范圍共9.3平方公里,把昔日滿目瘡痍的采煤沉陷區建成了市民休閑健身娛樂的濕地公園、網紅打卡地,該項目成功入選安徽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中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40周年紀念優秀典型案例。總投資16.6億元的西部采煤沉陷區治理項目一期(春申湖)正在加快建設,遵循因地制宜、最小干預的理念,通過生態系統提升、城市風貌轉變、交通網絡完善、生態導向開發四大舉措,盤活采煤沉陷區的土地資源,植入休閑游憩功能,整體工程完成過半,部分區域計劃2024年初開放。
盤活資源,探索“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轉型路徑。搶抓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機遇,立足采煤沉陷水面資源優勢,在鳳臺縣、潘集區等未穩沉沉陷區積極探索“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模式,同步推進水產養殖等產業發展和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建設,著力打造采煤沉陷區綠色能源及生態農業基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截至目前,全市可利用開發水面光伏的沉陷區面積10萬余畝,已利用2.3萬畝,先后建成鳳臺顧橋陽光電源、潘集三峽新能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項目,總裝機規模71萬千瓦,年發電量超5億度,未來裝機規模有望達到1000萬千瓦,將占據全市發電量的“半壁江山”。
科學謀劃,建設避險搬遷示范樣板。針對采煤沉陷區點多面廣線長、影響人口較多的特點,在廣泛調研民意的基礎上,制定完善長中短期群眾搬遷安置計劃,采取多種安置模式推進避險搬遷,將避險搬遷與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城市形象提升、產業導入等有機融合,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人居環境。集中安置一批。以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安置質量為原則,推進整村異地搬遷,已建成跨鄉鎮集中安置點16個,其中完成安徽省規模最大的避險搬遷示范區——鳳臺縣鳳凰湖安置區建設,可安置群眾約8萬人,已安置5萬人。就近安置一批。由鄉鎮統籌,以村為單位,就近在鄉村集鎮周邊、礦區周邊統一規劃建設安置區,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已建成潘集區王橋新村等就近安置點48個。貨幣安置一批。尊重群眾意愿,推行“貨幣化補償”方式,滿足群眾多元化住房需求,縮短搬遷安置周期,方便在城區就業的群眾自主購房,全市共簽訂貨幣化補償協議2.6萬人,已發放群眾貨幣化補償資金約13億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安置點64個,安置群眾17.4萬人。(記者 李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