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推動隊伍專業化、機制品牌化、調解法治化,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樣板——在創新中解鎖基層善治的“密碼”
“樓下商鋪油煙擾民該找哪個部門協調解決?”“鄰里之間發生矛盾如何化解?”“物業費收繳產生糾紛怎么辦?”這些都是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也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方面。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大通區司法局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積極借鑒“六尺巷”工作法,著眼“隊伍專業化、機制品牌化、調解法治化”三維聯動,全力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矛盾糾紛調解化解體系,著力解決好群眾的各類矛盾糾紛,傾力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樣板。
強化調解隊伍力量建設,力促調解工作專業化。把好調解員入口關,通過民主推薦和嚴格審核相結合方式,組建覆蓋區、鎮、村三級的人民調解網絡。創新開設“和悅法治課堂”和“調解案例微宣講”等特色課程,通過“集中授課+案例研討+模擬調解”等形式,強化專業知識學習培訓,大力提升基層調解員的法律運用能力和糾紛調處水平。今年以來,已開展集中專業培訓2期,同時在全區各村(社區)設立“百姓說事點”,配備專人輪值接待,確保“隨時有人接待、問題及時解決”。
強化多元解紛機制建設,實現調解工作品牌化。創新構建“一核多元”調解體系,堅持以司法所為核心節點,聯合基層綜治辦、派出所等部門,整合社區網格員、鄉賢能人、法律顧問等社會資源,形成“預防-調解-服務-保障”全鏈條工作格局,打造“通和”“九安”等5個品牌調解室,率先實現鄉鎮(街道)調解品牌全覆蓋。依托“一站式”解紛平臺,設立“暖心咨詢臺”提供法律咨詢和心理咨詢服務,創新“五心工作法”(熱心接待、耐心傾聽、真心溝通、公心評判、恒心回訪),最大限度地調處化解矛盾糾紛。今年以來,先后開展矛盾糾紛排查70余次,成功調解各類糾紛487件,調解成功率達98%,協議履行率100%。上窯鎮依托鎮矛盾調解中心,整合鎮司法所、婦聯、派出所、人大代表及周邊村婦聯主席等優秀基層巾幗代表為成員的“窯和”巾幗調解室,充分發揮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細致,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讓基層社會治理“巾”上添花。洛河鎮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探索打造“洛事和諧”調解室,注重發揮“五老”優勢,組建由老黨員、老教師、老模范等40人構成的“五老說事團”,用鄉土語言宣講政策、化解矛盾,成為群眾信賴的“和事佬”。
強化普法調解深度融合,推動調解工作法治化。堅持“調解+普法”,依托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推行“1+N”普法調解模式,采取“現場調解+案例解析+法律答疑”方式,使糾紛調解過程成為普法宣傳的生動實踐課。組建司法所、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為主體的普法宣傳隊,先后深入基層開展“調解法進萬家”“民法典進村居”等普法活動20余場,受眾2000余人次。圍繞電視劇《六姊妹》熱播帶來的文旅熱,在九龍崗歷史文化街區設立“文明旅游流動法治宣傳站”;在大通區域內的紅色教育基地、淮南王樓“小洱海”等地方常態化組織開展“法韻潤文旅”志愿服務,強化社會面普法,即時化解矛盾糾紛,累計發放法治宣傳資料1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詢100余人次,現場解決旅游糾紛10余件。
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大通區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完善訴調銜接機制,整合專業調解資源,優化分級調解流程,充分發揮基層司法所前沿前哨作用,全力推動矛盾糾紛訴前實質性化解,為轄區廣大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著力奏響基層治理的“最美和音”。
(通訊員 魏勝磊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