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女狀元”成長記
——記淮南市潘集區古溝回族鄉太平村養牛大戶劉琴
“再過幾天,小麥就要收割了,到時我把秸稈給你送來,今年你可以多養幾頭牛!”5月20日,養牛大戶劉琴來到養牛戶耿真的肉牛養殖場,一邊幫著他喂牛,一邊嘮著嗑。5年前,一場交通事故讓耿真身體殘疾。絕望之中,劉琴給他送來2頭小牛犢,幫助他養牛致富。如今,耿真的牛舍里已有35頭肉牛。
經過25年的創業,劉琴靠養牛闖出一片天,從一名普通農村婦女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為農民代言;因為帶動周邊村民發展養殖肉牛,實現共同致富,她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淮南市潘集區古溝回族鄉太平村,劉琴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養牛“女狀元”。
“雖然我是一名農村婦女,但不能只是照顧老人孩子,更想養牛致富,把日子過好。”
——摘自劉琴日記
一身樸素的衣服,一雙沾滿泥土的膠鞋,第一次見到劉琴,她正在自家牛棚里忙活,動作麻利。談起25年的養牛經歷,她感慨萬千。1995年,25歲的劉琴結婚了。婚后2個月,劉琴夫婦就與公婆分家單過。除了分得2畝地,再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劉琴在日記里寫道: “那時真的太難了,連孩子的奶粉錢都成了問題……”
“要想過上好日子,光靠這2畝地是不行的。”劉琴說。看到當地肉牛的需求越來越大,她在日記里寫下了大膽的想法:“自己創業,養牛!”
“既能增加經濟收入,又能照顧家庭,總比把孩子留在家里,出門打工強。”與丈夫一合計,劉琴便把這個想法告訴公婆。面對家人的擔憂,劉琴表明心跡:“農村婦女也可以自力更生,再像以前那樣圍著丈夫、孩子和灶臺轉,日子只能越過越窮。”
2000年,劉琴借錢買了2頭水牛,開啟了養牛創業之路。
每天,除了照顧老人孩子,劉琴割草、放牛、打掃牛舍,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在她的精心喂養下,水牛越長越壯。一年下來,1頭牛凈賺1000多元,這讓她看到了希望。得知肉牛價格高,她又更換品種,1頭肉牛凈賺6000多元,養牛致富的信念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從3頭到20頭、200頭,養牛讓劉琴嘗到了甜頭。2012年,劉琴注冊成立了劉琴養牛場,注冊資本1000萬元。
“當時是從零開始,養牛技術完全靠自己摸索。”劉琴參加各種養殖培訓班,購買養殖書籍,不斷汲取新知識。經過多年實踐,她不僅掌握了科學養牛的技術,還成為當地的牛病防治專家。
養牛的活又臟又累,特別是夏天,牛舍氣味難聞。但劉琴自己動手清理牛糞,割草喂牛,春夏秋冬從未間斷。當年那個30平方米的簡易牛棚,現已變成4000平方米的現代化養牛場,年出欄肉牛400頭。
“國家有好政策,咱有干勁,還怕不能發展致富?現在養牛更有底氣了!”劉琴在日記里寫道。
一年接一年,劉琴的養牛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在她的帶動下,太平村已有60多戶村民養牛,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專業村。養牛“女狀元”劉琴也被評為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我長期生活在農村,深知農民所想所需。作為農民代表,我就要為咱農民代言!”
——摘自劉琴日記
“第一次收到人大代表建議的回復,我太激動了!”5月18日,劉琴一邊忙著整理飼料,一邊向記者感慨,能夠為農民表達心聲,她很自豪。
在劉琴的日記本上,記錄著她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建議——“加強農村獸醫隊伍建設”。讓她驚喜的是,相關部門很快就給出回復:“將加強農村獸醫培訓力度,支持農村畜禽養殖業發展……”
2013年,劉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一位農民代表,她格外關注“三農”工作。
那一年,從未離開過淮南的她第一次走出家鄉,來到首都北京。那一次,她穿上民族的盛裝,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以一位基層農民的身份,為農業發展建言獻策。
“人民期盼的,就是人大代表要做的!”劉琴坦言,只有全身心投入,方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為了更好地為農民代言,初中畢業的劉琴習慣了每天收看新聞聯播,到“學習強國”平臺做題,通過各種方式提升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平日里,她沒事就往學校、衛生院、群眾家中跑,了解群眾的所需所盼,針對美麗鄉村建設、采煤沉陷區治理、農村衛生醫療機構建設等提出建議。
“以前的農村旱廁早就不見嘍!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水沖式廁所!”在太平村,58歲的村民趙海珍指著自家院子的一角告訴記者,“劉琴妹子提的建議,管用!”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劉琴提出代表建議:“農村生產生活用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排溝塘,污染環境,建議加大對美好鄉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從第十二屆、十三屆到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劉琴在履職路上不斷成長。她的視野從自家牛棚延伸到廣袤田野,關切著千萬農民的生產生活;她的腳步從淮河岸邊邁向神州大地,心系著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
與會期間,她主動與內蒙古、寧夏等地的農民代表深入交流,共同為“三農”工作提出建議;回到家鄉,她馬不停蹄地走訪調研、召開座談會,征集整理農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切實履行好農民“代言人”的職責。
“被授予全國勞模稱號,既是榮譽,也是責任。我還是太平村的那個養牛人,還要繼續帶領大家致富。”
——摘自劉琴日記
“老耿,過幾天我就要去買牛犢了,你需要幾頭?我給你帶回來!”5月19日,劉琴來到太平村養牛戶耿成的牛場,熟悉地打著招呼。
曾經,患有小兒麻痹癥的耿成是村里的貧困戶,夫妻倆都有殘疾,還要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生活舉步維艱。
“草料堆在一起,容易潮濕霉變,牛吃了容易生病,得先曬干……沒地方堆草料,就放在我家!”回憶起劉琴上門幫助的話語,耿成滿心感激。
2018年,劉琴幫著耿成建起了牛棚,并手把手教他養牛。幾年間,先后借給他18萬元,讓他的養殖場走上了正軌。如今,耿成家每年出欄60多頭牛,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著養牛場規模越來越大,養牛的收益越來越好,劉琴積極帶領大家開展黃牛養殖,并成立琴宏女子專業合作社,利用大戶帶動,產業化扶貧,提供場地、飼料,舉辦了養殖培訓班并邀請養殖專家對口培訓,為群眾免費提供養殖技術,助農增產增收。
脫貧攻堅期間,劉琴鼓勵貧困戶到她的牛場工作。有能力的貧困戶可以買牛自己養,她免費提供技術,幫助銷售。若是身體不便,她還會送飼料上門,帶動周邊村民及1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養殖優惠政策,尤其是當地婦聯和農業農村部門組織了養殖培訓班。”劉琴坦言,這讓她受益匪淺,以前只是割草喂養,現在已經開始科學喂養,注意飼料的營養搭配了。
在村民眼里,劉琴不僅能干,還是個熱心腸。在淮南市琴宏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里,從買牛、飼養、防疫、賣牛,到40多戶養牛戶遇到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忙前跑后。
隨著自身的成長,劉琴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看到鄰里姐妹們除了照顧老人和孩子,便沒啥事情可做,她便動員大家一起養牛致富。“大家通過養牛都有了收入來源,就不再是只會燒飯帶娃的家庭主婦。”她時常和姐妹們一起聊天。
今年4月,劉琴第14次走進人民大會堂。這一次,她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劉琴在日記里鄭重地寫下這句話。她告訴記者,在養牛事業上,她將繼續擴大規模,帶領更多鄉親把“牛文章”做大做強。同時還要努力學習,加強調研,傾聽民聲,更好地履職盡責、為農民代言。
短評
從田間農婦到養牛“女狀元”,從基層農民到全國人大代表,從家庭致富到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劉琴用25年的光陰書寫了鄉村振興的巾幗傳奇。她勇于突破桎梏,用實干印證“奮斗創造幸福”的真諦,用幫扶踐行“共同富裕”的擔當。這位從鄉土中走出的全國勞動模范啟迪人們:鄉村振興不僅要靠政策扶持,更要靠千千萬萬農民的主動作為。當越來越多的“劉琴式”新農人既當產業發展的實踐者,又當鄉村治理的參與者,希望的田野上必將繪就更加壯美的時代畫卷。
(安徽日報記者 柏松)
(轉載自5月23日《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