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2025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啟動儀式暨第十三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對接活動在蕪湖舉辦。淮南聯合大學化工新材料產業學院獲授安徽省首批職業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牌匾,并作為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驗收合格成員獲現場通報。
“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市域產教聯合體項目由市教育體育局牽頭,聯合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淮南聯大、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等25家企業和1所科研機構共同打造,以“政行企校”協同創新為核心,探索出一條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路徑,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政行企校協同,構建“四鏈貫通”新格局
作為我市首個市域產教聯合體,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自2023年立項以來,以“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為目標,構建了多元協同的治理模式。項目成立理事會,由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負責人任理事長,聯合政企校多方力量,制定《章程》及10余項管理制度,確保實體化高效運行。
通過整合淮南聯大、安理大等院校資源,以及中安聯合等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實現了“園區即校區、企業即課堂”的產教一體化布局,為區域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支撐。
創新育人模式,鍛造高素質技能人才
聚焦新材料產業需求,學院創新推出“六雙”人才培養體系(雙主體、雙管理、雙資源、雙導師、雙身份、雙證書),開設應用化工技術、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等緊需專業,推行“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特色培養模式。2023年首批招生400人,2024年擴招至550人,學生通過“2+1”學制(兩年在校學習、一年企業實習)實現“畢業即就業”,專業與園區崗位匹配度超90%。
為強化實踐能力,學院投入400萬元建成一期化工安全實訓基地,配備硝化工藝、煤化工工藝等13套實操設備;二期規劃投入680萬元,覆蓋危化工藝操作、應急處置、事故警示教育等實訓場景,致力于打造較為完善的化工安全實訓基地。
技術賦能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顯實效
聯合體深化校企協同創新,與安理大、中石化寧波技術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攻關,2023年至今簽訂技術合同金額超1200萬元,授權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14項。其中,中安聯合“煤化工高鹽廢水零排放技術”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學院還以賽促學、以創促教,2024年校企聯合培養的訂單班學生首次榮獲世界職業技能大賽爭奪賽生物與化工賽道“化工生產技術”金獎1項、“現代化工HSE技能”銅獎1項。學生團隊在安徽省“化工生產技術”“現代化工HSE技能”大賽中斬獲一等獎3項,創業項目《豆果E香——傳承豆腐香韻 助力鄉村振興》摘得“挑戰杯”安徽省金獎,實現了技能提升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突破。
服務區域經濟,擦亮煤化工產業名片
聯合體精準對接淮南千億級煤化工產業集群,為園區輸送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2024年,淮南煤化工園區獲評安徽省新材料產業十強園區,并成功入選安徽省省級開發區畝均效益領跑者20強。2025年,煤化工園區將力爭初步建成產業集聚、結構優化、高效低碳、智慧安全的現代一流化工材料產業基地。
通過開展“新材料大講堂”活動、建設我省第一個化工中試基地等舉措,學院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工藝升級等服務,推動產業鏈建鏈、補鏈、延鏈。園區中試基地占地64.8畝,致力于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目前已吸引多家科研機構入駐,成為區域創新引擎。
“站在新起點,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將持續深化長三角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聯合40余家政府機構與企業,構建‘產業賦能教育、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產業’的生態閉環。”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實訓基地二期建設,搭建創新創業孵化、產學研轉化、企業技能培訓、聯合大師工作室等“黨建+科技”平臺,申報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爭創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并探索“學歷+技能”直通式人才培養模式,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提供更多“淮南經驗”。
記者感言:
“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的成功實踐,是職業教育與產業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從課堂到車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這里正書寫著產教融合的嶄新篇章。隨著更多技能人才走向產業一線,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淮南的產教融合之路,必將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點亮更多星火。
(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