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春光明媚,記者前往壽縣隱賢鎮采訪脫貧攻堅工作。記者見到主人公——郝崗村村民馬孟田老漢時,他正在附近的淠河河灘上放牛,看著牛兒大口大口地吃著青草,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叮當作響的牛鈴聲,搖醒了大好春光!
“目前,家里共有9頭牛,6頭大牛,3頭小牛!”弄清記者來意后,馬孟田便打開了話匣子,慢慢地說起他的養牛故事。馬孟田告訴記者,他家里共有五口人。以前,家里的生活主要依靠大兒子種幾畝田和小兒子打工維持,生活過得十分貧苦。
2016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在市衛計委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馬孟田家獲得了6000元幫扶資金,點燃了全家人生活的新希望。圍繞如何利用這筆幫扶資金,馬孟田特意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集思廣益。鑒于馬孟田有著豐富的養牛經驗,全家人一致同意利用扶貧資金,再自籌一些、賒欠一些,一次性買了4頭黃牛。
家里一下子有了4頭黃牛,全家人樂開了花,用馬孟田的話就是“感覺生活有了盼頭。”馬孟田自己動手,在院子里搭建起一個簡易的牛棚,為牛兒筑起一個新家。因為貧困,所以珍惜。在馬孟田的心中,牛兒就是他的孩子。“早上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去看看牛兒,給它們添點飼料;晚上睡覺前,去牛棚看一看,看牛兒吃飽了沒有、睡覺了沒有。”馬孟田說。
淠河河灘廣闊,水草豐美,是放牛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除冬季外,白天牛兒幾乎都生活在河灘上。2016年夏日的一個傍晚,忙碌了一天的馬孟田來到河灘上接黃牛回家。可到了地方,馬孟田傻眼了,4頭黃牛不見了!這可急壞了馬孟田,他沿著河灘一路尋找,直到天黑下來,也沒見到牛的蹤影。回到家,他沒有吃晚飯便睡下了,一夜輾轉反側。第二天,天剛微微發亮,他便來到河灘上,一邊走,一邊喚著牛兒。很快,遠處傳來了“哞哞”的牛叫聲。尋聲找去,在一個土坑里發現了牛兒,馬孟田又驚又喜,不禁流下欣喜的淚水。
養牛日常防疫很重要。市衛計委和村干部堅持每月上門服務,幫助馬孟田家做好牛的防疫工作。扶貧干部的為民情懷,增強了他脫貧致富的信心。在村里的幫助下,他又相繼賒購了1頭西門塔爾品種牛和1頭雜交牛。不久前,那頭西門塔爾品種牛還誕下了3頭小牛,這可樂壞了一家人。
時間一天天過去,牛兒一天天長大。如今,4頭黃牛已到了出欄的時候。馬孟田算了一筆賬,按目前市場價計算,4頭黃牛可收益近4萬元,可還清賒欠的全部牛款。以6000元幫扶資金為支撐,一年多的時間,馬孟田家凈添了2頭種牛和3頭小牛,吸引周邊貧困戶紛紛前來“取經”。為讓馬孟田家的黃牛能賣個好價錢,村干部正積極幫助聯系田家庵、壽縣的牛肉湯店。
養牛小產業,放飛脫貧大夢想。馬孟田說,自家的脫貧路剛剛起步,自己將以2頭品種牛、3頭小牛為基礎,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力爭早日實現致富夢,并盡自己所能,幫助其他貧困戶,實現共同富裕。
【短評】 脫貧攻堅,既要注重“輸血”,更要注重“造血”,激發內生動力。馬孟田通過發展養牛產業,逐步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脫貧,闡釋著這樣一個道理:在脫貧攻堅戰役中,黨委、政府幫扶是外力,激發主體活力是內力,只有內力、外力共同發力,才能最終贏得這場戰役。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