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2018年是我市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之年,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確保壽縣今年順利摘帽。
壽縣的壽西湖、瓦埠湖兩大行蓄洪區涉及18個鄉鎮123個行政村,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情況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群眾就業創業能力相對滯后。行蓄洪區的脫貧攻堅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對壽縣而言,沒有行蓄洪區的脫貧攻堅就沒有全縣的脫貧,沒有行蓄洪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縣的全面小康,壽縣正在舉全縣之力,啃下這塊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變“民生洼地”為“生態宜居高地”
“終于不用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了,現在俺們也能住上干凈漂亮的樓房了!”提起搬遷后的生活條件,壽縣窯口鎮糧臺村后圩村民王道庫對記者贊不絕口。
以前,王道庫的家住瓦埠湖岸邊,地勢低洼,三面環瓦埠湖、陡澗河,每年一到雨季,他就開始擔心受怕,夜晚都不敢睡覺,如今,他搬進了優美整潔的窯口鎮和諧園居民遷建小區,困擾他的問題得到了根治。
“我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施工、統一籌資、統一分配’的方式組織實施,有序組織推進,避免了分散建,離水近、再被淹,避免了攤大餅、多占地,避免了水、電、路、多投入。”窯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壽縣在安居保障上全面落實“減總量、優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要求,完成搬遷11066戶,占計劃的97.2%;完成老房拆除11251戶,占計劃的98.8%。
基礎設施欠賬是困擾行蓄洪區脫貧攻堅的最大短板。壽縣在規劃引領上相繼編制完成行蓄洪區農村飲水安全規劃,制定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和通訊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一系列方案,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一次性規劃到位,堅持無規劃不建設。
在水利項目建設上,投資25億元,實施淮干正峽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加固3座保莊圩,就地保護20370戶、70086人。投資1.1億元,實施瓦埠湖提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萬小河治理工程,改善灌溉面積33.5萬畝,治理河道12公里。投資5億元的九里保莊圩,就地保護9266戶、34773人。投資2108萬元,解決行蓄洪區內16個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貧困村自來水全覆蓋。
在道路設施建設上,投資3.3億元的壽六路壽縣段升級改造工程加快建設,投資3億元實施農村“四好”公路500公里,實現“村村通、組組通”。在供電設施改造上,計劃總投資9458萬元,新建變電站1個、改造1個,35千伏線路4條、44公里,10千伏線路289公里,供電半徑、戶均容量、供電可靠性和能力將大幅提升。
在農村環境“三大革命”上,出臺行蓄洪區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投入5000萬元,全面實施行蓄洪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2400萬元,加快推進全縣2萬戶行蓄洪區改廁任務;投入5000萬元,全面啟動行蓄洪區生活污水治理,完成污水處理站和主管網工程建設。
變“蓄洪低地”為“產業發展寶地”
位于壽縣澗溝鎮的楚淮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百社幫千戶”精準到戶工程,以“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在生產過程中推廣“五統一”,在生態養殖示范園內改擴建部分羊舍,為貧困戶提供養殖基礎設施,打造“楚淮脫貧養殖園中園”。
家住澗溝鎮蔣廟村的朱運濤是個養了30多年羊的老羊倌了,也是“百社幫千戶”的養殖扶貧對象。朱大爺告訴記者,他養了30多只羊,與合作社的純種波爾山羊配種后一年能生產兩窩,雜交的羊體型大、長得快、肉質好,正常8個月的羊5個月就能出欄,原來每只羊價值六七百元,現在雜交的能賣上千元,每年就能為他帶來3萬元的純利潤。
行蓄洪區的農業底子不好,發展各種特色產業成了脫貧攻堅的主要路徑。壽縣為了推進特色種養業,加快發展行蓄洪區適應性農業,著力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等十大主導產業,重點推進“四帶一自”模式,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億元,安排產業扶貧項目682個,帶動扶持6906戶貧困戶發展產業,目前行蓄洪區貧困村特色種養業項目覆蓋率100%。投入7200萬元,在行蓄洪區18個鄉鎮分別新建一座產業扶貧車間,可吸納近千名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與此同時,在行蓄洪區117個行政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全覆蓋的基礎上,對區內38個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又分別新建一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今年6月份已實現并網發電,村均增收5萬元。充分發揮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放大效應,完善行蓄洪區內各鄉鎮物流體系建設,實現行蓄洪區117個行政村電商網點全覆蓋。積極鼓勵“掌上壽州”、新農宜嘉等壽縣本土電商企業收購農產品,今年實現農產品網上交易額1050萬元,力爭全年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1億元以上。
依托安豐塘、古城、八公山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好文化資源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創建省級優秀旅游鄉鎮2家、紅色小鎮1家、省級以上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4家,通過旅游扶貧帶動410戶貧困戶、1190人穩定脫貧,戶均增收3732元。特色種養業、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齊頭并進,昔日的“蓄洪低地”一躍成為“產業發展寶地”。
脫貧攻堅,打的是硬仗。越到最后攻堅階段,剩下的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如期完成脫貧任務,保證脫貧質量,才能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更亮。相信在壽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實現蓄洪區乃至全縣的脫貧目標指日可待。(記者 周瑩瑩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