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淮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成果惠百姓
健康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皼]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從最初看病三大件“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從“赤腳醫生”、衛生員到全科醫生、坐診專家,醫療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到現在的大病醫療保險、新農合報銷比例逐年提高,醫療政策越來越惠民……
四十年滄桑巨變,我市醫療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醫療設施不斷完善,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為城鄉群眾帶來了巨大的健康紅利。
深化醫改:鋪就全民健康路
“這次我母親在合肥看病花了92698元,沒想到我們個人只要出8038元。”鳳臺縣新集鎮村民曹某70歲的母親,因患有“肝硬變伴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異地就醫,住院治療了10天,出院結算時拿到母親的新農合補償單,曹某激動不已,“我們老百姓今后看病沒負擔了!”
“怎樣才能讓群眾買得起藥、看得起病,就診更方便?”是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標。
“從2003年起,我市通過‘個人出一小部分、政府出一大部分’的方式,實現了每一個農民都有自己的新農合醫保!笔行l計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說,到2018年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70元,其中財政補助490元,農民個人只繳納18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80%,切實為百姓減輕了看病負擔。
40年來,我市借國家醫改惠民東風,先后實施基層醫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局。
2015年4月1日,我市所有醫療機構取消藥品加成,實施多年的以藥養醫政策宣告結束,降低群眾購藥負擔約15%。同時,有效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建立4個醫聯體、10個縣域醫共體,搭建了分級診療制度框架。通過分級診療、臨床路徑、病種付費以及推進53種疾病門診不輸液和15種剖宮產手術“正面清單”,建立重點監控藥品目錄,方便了群眾就醫,減輕了不合理負擔。此外,家庭醫生也走進尋常百姓家,到2018年全市已有115.26萬人簽約家庭醫生。
提升服務:撐起百姓健康“保護傘”
居民從出生至老年各個階段的健康記錄,原本都分散在各醫療機構,如何將這些資源“共享”,方便醫生看病患者就診?
近年來,我市把握信息化建設新機遇,加快推進智慧醫療項目建設,與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化平臺實現影像、檢驗、心電、病理等遠程醫療和第三方檢驗等方面信息的互聯互通。全市大部分二級以上醫院已接入平臺,錄入健康檔案126.7萬人,電子病歷26萬人份。同時提供統一的“互聯網+健康”服務,真正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腿”,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大醫院專家服務。
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1014個、床位8437張、衛生技術人員8832人;而到2017年,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1436個、床位1.7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73萬人。
40年來,我市不斷加強醫療衛生事業投入,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再上新臺階。公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面覆蓋,市一院獲評“三級甲等”醫院,各縣區均有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機構,實現每個鄉鎮均有一所鄉鎮衛生院,每個村均有一所衛生室;非公立醫療服務機構蓬勃發展,規模穩居全省第一,朝陽醫院、東方集團總院、新華醫院三家醫院已發展成為全國非公立百強醫院。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高,目前全市每人都享受標準為55元的14大類54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320.6萬人有了自己的健康檔案,35.8萬高血壓患者、11.3萬糖尿病患者得到了規范管理。
聚焦民生:助推健康淮南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我市努力提升衛生與健康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公布實施“健康淮南2030”實施方案,通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打造健康環境、壯大健康產業等多種途徑,全社會關注健康的氛圍愈加濃厚。
健康扶貧,讓貧困戶看病不愁。圍繞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我市精準實施健康脫貧工程,全市享受綜合醫保政策貧困人口128686人,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351”政府兜底和“180”補充醫保之間實現無縫銜接,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89%,貧困人口慢性病門診報銷比例達96%。
計生轉型,促進人口健康發展。我市平穩實現雙獨兩孩、單獨兩孩、全面兩孩“三步走”的生育政策調整目標,全面推行“一次登記、全程服務”改革,實現生育登記和相關證件網上辦證、異地辦理。通過黨組織、協會組織、工作站、民非單位“四位一體”加強流動人口區域合作,促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社會融合,被國家衛生計生委列為“流動人口信息共享改革試點市”。
從看病難看病貴到健康福祉惠全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的巨變增進了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一切為了群眾健康!今后,我市將繼續深化醫改,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以全民健康促進全面小康,為“健康淮南”建設不懈努力。(記者 何婷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