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鳳臺縣科技工作綜述
5次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工作先進縣;“十一五”期間,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市級科技進步獎5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140項和50項,分別增加5倍和3倍;“十二五”期間,鳳臺縣科技局被省政府評為“全省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單位”,2017年被省人社廳、科技廳授予“全省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改革開放40年來,鳳臺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全縣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為鳳臺經濟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強化政策保障
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意見》、《關于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鳳臺縣天使投資基金管理使用辦法》(試行)》、《鳳臺縣知識產權強縣建設實施方案》、《鳳臺縣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落實企業創新各項優惠政策,按比例配套企業承擔實施的國家省市科技項目支出,按文件足額發放獎扶資金。近兩年來,縣財政技術創新投入1.1億元,兌現高新技術企業、專利等獎勵資助600余萬元,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2.3億元。2017年以來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112萬元。3項科技工作指標納入鄉鎮工作目標考核體系。深入開展科技宣傳普及活動,提高全民科學技術素質,努力營造尊重科技、學習科技、應用科技的良好氛圍。
注重平臺建設
該縣支持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及備案工作,引導企業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優先推薦申報上級科技項目以及給予一定數額的資金支持。鼓勵企業自建或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研發專利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引進企飛科技等專業中介機構,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信息咨詢、專利申請、創業融資等服務,加速科技成果的引進、推廣和產業化。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組建技術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2017年,張洪程院士工作站獲省級備案,實現縣域院士工作站零突破。今年以來支持縣屬安徽潤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印遇龍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對接上海交大共建上海交大技術轉移中心鳳臺縣分中心,謀劃創建創新型縣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突出項目支撐
圍繞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該縣研發引進新產品、新品種、新技術300多項,轉化應用科技成果80多項,獲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2項、省級科技成果鑒定1項。“淮育麥1號”獲省農作物品種審定,“稻麥魚鱉共作”生態種養技術試驗與示范項目產品“稻蝦米”獲農業部金獎。近兩年來,向上爭取資金800多萬元,全縣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今年6月初啟動縣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征集項目53項。配合市科技局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糧豐工程、星火計劃等重點項目監管。縣真菌研究所承擔的國家星火計劃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申報省科技重大專項3項、市科技計劃項目8項,其中縣農科所研發項目獲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立項。
加強產權保護
該縣從完善機構、鼓勵申報、優化環境等方面,不斷加大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力度。2017年以來舉辦專利培訓活動6次,會同專利代理機構深入企業調研和服務32余次,努力提升專利申請質量和數量。鼓勵支持企業研發、應用專利技術,開發專利產品。20多家縣屬企業建立了專利聯絡員,引進專利代理機構3家,兌現專利資助資金200多萬元。今年1至5月份,申請專利261件,其中發明專利136件,授權專利72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58件。
積極引進人才
該縣探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為紐帶的新型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采取合作開發、共建技術開發中心等多種合作方式,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今年以來,國力液壓、恒遠電子、正祥農業等企業與理工大、安大、湖南農大等高校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40余項,轉化應用科技成果20余項。申報省科技領域引進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2家,申報市“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4家。
科技創新結碩果。鳳臺縣依托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鳳臺經濟開發區、鄉鎮工業集聚區等縣域創新的核心載體,備案國家星創天地項目1項、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2017年,新增省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項,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項。認定市“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1家,評選縣科技獎12項、科技創新特別獎2項,申報省科技獎1項、市級5項。其中水稻不育系鳳15S的選育與應用等3項科技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縣精興生物公司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淮南賽區成長組第三名。目前,全縣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市級16家。1至6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91億元,增加值0.66億元,增速32.5%。(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常開勝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