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科八所,有這樣一位科研工作者,他用十幾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突破技術難關,研制出了外徑不到半毫米的微細光纜,一舉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禁運與技術封鎖,其研究成果作為關鍵部件的裝備,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就是中國電科八所特纜部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韋正世。
從合肥工業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畢業后,韋正世進入中國電科八所光纜部工作,從技術員到研究員,韋正世始終堅守在光纖光纜技術科研一線。
微細光纜外徑不到半毫米,可以說是最細的光纜,制作技術難度非常大。1998年前國內一直突破不了,在試驗中屢屢斷線,而國外又一直對我國進行禁運。如果到2000年不能突破,總體項目在國內將面臨下馬的窘境。
1998年,韋正世和同事臨危受命開始接手研制。剛接手研制的時候,一切從零開始,面臨的是“三無”局面,無科研經費、無設備、無場地。面對“三無”的困難局面,韋正世和同事拿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并逐一加以實施。無科研經費,他們與總體單位協商,預付部分樣纜采購經費作為啟動資金;無場地,他們通過與所里協商,把已經廢棄的光纖拉絲間作為試制的場地;無工藝設備,利用廢棄的光纖拉絲設備現有部件,通過重新組合以及添置部分專用部件,變廢為寶,拼湊成功了微細光纜試制線。通過1998年一整年的努力,他們終于可以開始實施試制計劃了。
研制過程則更加艱苦。因為樣纜連續長度大,韋正世和同事們既當技術員、又當勤雜工,一切都要自己動手干,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事。最長的一次,作為項目負責人的韋正世,在試制間守了近60小時不敢離開,困了就伏在桌上打個盹,直至一根樣纜涂覆完畢。“當時,用戶和我們不在一個城市,基本以一個星期為周期,坐火車你來我往穿梭兩地,可以說雙方都進入了一種高效、忘我的狀態,也為項目的順利攻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韋正世說,1999年,經過艱苦研制攻關,樣品逐漸開始放線成功。經過不斷的改進,到后期放線成功率接近100%,終于迎來了關鍵技術的突破。在2000年總體項目的驗收試驗中,四套微細纜放線一次成功,驗證試驗順利通過。此后,又經過一系列科研項目的實施,逐步實現了微細光纜的工程化,并成功配合系統完成定型。
韋正世介紹,目前,微細光纜技術推廣應用于水下ROV領域,將隨著我國的全海深探測器“海龍號”,去探測11000米水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奧秘。
多年來,憑著這股子不服輸的拼勁,韋正世在光纖光纜裝備上的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成果,除了研制出我國第一根微細光纜,他還主持研制了第一根國產化的航天用耐輻照光纜等。截至目前,韋正世已取得20余項科研成果,主持其中14項研究,10項已通過省部級成果鑒定,8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獲得3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的授權。研究成果應用覆蓋了海、陸、空、天各領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光纖光纜技術的發展,初步實現了從初期跟隨國外先進技術到逐步在部分領域實現超越。他個人先后獲得安徽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先進工作者、信息產業部軍工電子質量先進個人、淮南市青年科技創新獎、安徽省青年崗位能手、中國電科青年五四獎章、安徽青年科技獎等一系列榮譽。(記者 李東華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