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超哨兵讓超限超載車輛無處可逃
(記者 冉韜)長期以來,交通執法部門查處超限超載貨運車輛,主要依靠路面巡查和治超站卡檢查車輛,設立固定檢測點和流動檢測儀對涉嫌超限超載車輛進行檢測和監管,這種主要依靠人力治超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交通運輸發展的要求,難以滿足治超工作不斷深化的需求。近日,淮南市分布在全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貨源點的37個自動稱重監測及電子抓拍卡點正式實施運行,治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初效。
10月10日下午,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了田家庵國慶西路的市治超“非現場執法”處理中心。在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信息平臺的監控大廳,只見碩大的顯示屏占了一面墻,上面顯示著全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貨源點的37個自動稱重監測及電子抓拍的卡點。五名工作人員坐在桌前,一邊查看桌子上的電腦,一邊監視大墻上的畫面,隨時掌握系統警示的超限超載貨運車輛的動態信息。
據工作人員孔維東介紹,埋于公路地下的20米寬稱重傳感器設備橫貫馬路,車輛經過時,非現場執法平臺就會自動顯示出檢測數據,貨車一旦超限,系統就會實時傳送到前方電子顯示屏上,提醒駕駛員前往指定的治超站接受處理。因此,這套治理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取證系統又稱超限自動檢測抓拍系統。設備自投入使用后,交通執法人員即使不在路面檢查,辦公室內的電腦系統也會提示公路上是否有超限貨車經過,它與交警的“電子警察”相比,除了路面上方安裝了攝像頭,還有稱重感應器,攝像頭會自動拍照,記錄車型等信息。這些信息將通過中央控制系統,實時傳回監控中心。“該系統對行駛在淮南區域公路上的疑似超限超載車輛均能實施有效監控,有針對性地監管、這對打擊超限超載貨車,極大的提高了治超工作效率。”孔維東說道。
隨后,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又來到“非現場執法”辦事大廳,工作人員都在忙著審核超限超載貨運車輛材料。在現場,一名駕駛員認定自己沒有超載,認為是交通部門想著法找借口罰錢。當他看到了由照片、電子稱重記錄和車輛運行軌跡構成的證據鏈,生成的《安徽省非現場執法電子證據單》后,便像泄氣的皮球一樣,一聲不吭離開了現場。
“我多裝了10噸就想卸下一些貨,老板卻說都放假了,路上哪有人查車,不會有事的。沒想到,怎么還有個超載超限自動檢測抓拍系統時時在盯著呢,以后我再也不超載了。”一名駕駛員李某懊悔地對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說道。
據市治超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治超辦以交通執法信息化為指引,按照《治理貨運車輛非法超限超載非現場執法實施方案》的要求,在全市建立了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統一高效的治超智能執法體系。自2019年9月23日起到目前,有34車輛被立案調查。10月9日,一名姓柴的駕駛員在銀行繳納交通行政處罰罰款,成為淮南第一起結案的“非現場執法”行政處罰案件。
認定非法超限運輸的標準有哪些?相關負責人說,根據2016年9月21日起施行的《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不同車輛的核定的載重標準不同,可以撥打交通服務熱線12328咨詢。
圖:“非現場執法”處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