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公山區土壩孜街道支架村,今年已經90高齡的孫開順老人,看起來和其他老人沒什么不同。然而,70年前,他卻是部隊的一名衛生員,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到來之際,10月21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采訪了孫開順老人。
孫開順于1930年6月出生,老家渦陽。1944年6月,僅14歲的他加入了新四軍。由于年紀小,部隊安排他到了醫療隊,當起衛生員。孫開順非常勤奮好學,慢慢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部隊衛生員。
1948年在山西太原的戰場上搶救傷員時,孫開順不幸左肩部位中彈,留下槍傷,子彈幾個月后才被取出。老人因此落下殘疾,至今左肩上下活動不便。
1950年,在抗美援朝開始前,當時在四川當部隊衛生員的孫開順因為醫術比較優秀,被抽調,乘輪船到武漢,從武漢又乘坐火車到達哈爾濱,加入到志愿軍56預備醫院。抗美援朝開始后,孫開順在醫院負責接收救治從朝鮮戰場上轉運而來的傷員。
“我雖然沒有直接到朝鮮戰場上,但我在國內也一樣,負責把受傷的志愿軍救治好、照顧好。”孫開順說。后來,他根據指示,又直接來到位于鴨綠江邊的丹東,接收乘專列從朝鮮戰場運回來的傷員。
“我們那個醫院最多能救治500多名傷員,基本上處于飽和狀態,我負責的病區,傷員有20多個。看著這些為保家衛國而受傷的志愿軍,我常忍不住掉下熱淚。”孫開順說,“這些從前線回來的傷員,有很多是被凍傷的,也有被槍支炮彈打傷炸傷的,有的腸子露在外面,有的志愿軍被截去雙肢……我非常心疼這些傷員,同時也說明戰場上環境的惡劣,戰爭的殘酷,但這些志愿軍們沒有怨言,有的在昏迷中還喊著沖啊、殺啊……”
在醫院里,孫開順主要負責護理傷員,為傷員送水送藥送飯,疏導安慰傷員。“那時候,我們的醫療衛生條件比較差,設備簡陋,有的藥品、紗布等醫療物資非常缺乏。”孫開順說,“不過全國人民非常團結,大家都紛紛捐款捐物,齊心協力,支持抗美援朝,這令我們非常感動。”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孫開順緩緩地說道,但為了和平,為了反對侵略,為了國家安寧、人民幸福,這一仗必須得打。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板門店正式簽訂《朝鮮停戰協定》,至此,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勝利的消息傳到國內,大家歡欣鼓舞。但孫開順救治傷員的工作并沒有結束,他一直到1955年才從哈爾濱離開。也正是那一年,他轉業回到老家,從此離開心愛的部隊,結束了11年的部隊生涯。
“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啊,大家要懂得珍惜!”孫開順老人動情地說。(記者 張明星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