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全市已無明顯高溫天氣
(記者 張雪峰)淮南市氣象資料顯示,上周淮南站最低氣溫25.2℃(上周日),最高氣溫33.8℃(上周五),一周降水4.6毫米。
8月9日,“三伏”中的“中伏”結束。今年中伏仍是20天,就是說,“三伏天”已過30天。在三伏天里,一般來說,中伏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 而從今日開始,就進入了“末伏”,今年“末伏”在“立秋”后,所謂“立秋后還有一伏”。據最新天氣預報,本周全市無明顯高溫天氣,最難捱的“桑拿”天或是過去了。
時節已過“立秋”,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號上周六。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要在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釤崤c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氣,但畢竟過了“立秋”,節氣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開始向秋季少雨干燥氣候過渡。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的意義很重要,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秋后還有一伏,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磥斫衲甑故菓诉@個好兆頭。
淮南市氣象臺預報,受低渦切變線偏東氣流影響,本周三前,全市多陣雨或雷雨天氣,周三雨勢略有加強,壽縣南部局地大到暴雨;周四后,全市多云天氣為主。本周全市無明顯高溫天氣,氣溫略有起伏。
具體預報如下:
8月10日,陰轉雷陣雨,25~32℃;8月11日,中雨轉多云,24~28℃;8月12日,多云,23~30℃;8月13日,多云到陰,24~29℃;8月14日,多云,23~29℃;8月15日,多云,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