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個值得紀念和緬懷的日子,陽光早早地寫上輝煌,一面紅旗在召喚,我們心隨云蕩,車如風行,越過瓦埠湖大橋,奔赴小甸,這一方紅色的土地——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支誕生地。
小甸鎮因小甸集得名,過去的小甸集東筑城鋪曾為古城。古稱郊外地為甸,遂名小甸集。現如今,百年風雨,千里江淮,換了人間。我們來重溫英雄的故事,見證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新時代追夢人的奮斗與拼搏。
甸,字里有田。到英烈生活過的田野走一走,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讓我們內心的期待更加熱烈。
曹淵就出生于這里的曹家崗,小時候受教于著名書畫家、舊民主主義者張樹侯先生。郭沫若寫的《革命春秋》里追敘的獨立團攻城歷史中,曹淵就是這里可歌可泣的“曹連長”,不過他把營長誤寫成了連長。
來到曹淵故居下車時,朋友早已在此等候。進入故居要經過一座小橋,這座灑滿陽光的慈心橋,走出了為謀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獻身的革命者。天空瓦藍,夏風輕暢,土黃色的院墻、房屋,覆蓋著茅草,彌漫著舊時光。陳列室里的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文獻實物,獨木車、鐵叉、紡棉車、簸箕、掛在墻上的笊頭等老物件,每一件都訴說著艱苦的過去。駐足凝望,庭院里,粉紅的木棉花洋溢著笑臉,新種植的石榴和棗樹已經掛滿果實。據說過去的老宅,前后兩排,中間是很大的院子,老宅有三棵高大的椿樹,東邊的圍墻內還有一棵桑樹。曹淵之子曹云屏曾回憶說:“在院子西邊的圍墻內有一棵木瓜樹,樹上結的木瓜,很香,秋后收摘下來放在室內,散發陣陣清香。木瓜樹旁有一棵松樹,據說都是父親生前所栽!比缃窀脑旌蟮脑鹤永,增加了葉挺、張云逸將軍在繁忙的軍務中來到曹家崗慰問烈士家屬的雕塑群。
故居的南邊是一個荷塘,歷經百年風霜。遙想當年在池塘里魚躍的曹氏兄弟,從此走進大風大浪為革命奮勇搏擊舍生忘死,成為壯懷激烈一門三烈士。
七月,春天在回眸中遠去,夏以飽滿亢奮的狀態緊隨而來。迎面而來的一股股熱浪,卻擋不住我們內心的清風徐來。第一次到楊圩村,便被這里的特色農業所吸引。紅色,對小甸來說是一種底色,也是一種精神,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傳承紅色基因的小甸人在新時代又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走在村間小路上,迎面而來的笑臉,有花有果的田園,讓人歡欣和陶醉。村書記領著我們,來到掛滿深綠小南瓜的園子里,他手捧貝貝小南瓜給我們講解的時候,一同前往的三位女作家也爭先恐后地捧一捧,她們燦爛的笑就像藤蔓上盛開的南瓜花,風一掠過,搖動著香甜的氣息。
這個昔日的偏僻村,在村干部帶領和村民們積極參與下,集體經濟發展碩果累累。想到唐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時的詩句:“月蝕西方破敵時,及瓜歸日未應遲!彼M馍髂旯鲜鞎r一定會如期立功回朝。而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一百三十座烈士墓,在革命的前線浴血奮戰,立下了不朽戰功。如今,早已是瓜果滿園,老百姓安居樂業。小甸鎮地處江淮地帶,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糧食作物得天獨厚。遠望田野,溝渠縱橫,一排排支柱上拉起的線條,攀爬著瓜蔞苗,吊墜著一棵棵希望的星星。楊圩村委謀劃的集體經濟如盛開的夏花,在廣袤的大地上綻放。走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眼睛為之一亮,村里生產的“淘小甸”系列農產品,壽州大米、香米、糙米和蝦田米,好嗑不上火的瓜蔞籽,濃香又醇厚的壽州香油, 包裝精巧的土雞及土雞蛋......通過互聯網,這些特色農產品出了村,進了城,走向了全國各地。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幸福的生活,需要依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如今,純樸善良、勤勞勇敢的老區人民,不必背井離鄉,在家同樣可以打工,養家掙錢兩不誤。方純艾住在鐵佛村,愛人常年有病,公婆年齡較大,兩個女兒又在上學,過去生活困難,家門口的安徽三新制衣廠建成后,她來到廠里,努力勤勞,產量突出,每月收入超過四千元,有時更多,廠里上下班接送,還有免費工作餐。工作之余,還養雞種菜,加上自己勤儉持家,生活過得很舒心。殘疾人趙紅琪也來到廠里做工,憑借著堅持不懈的熱情,努力鉆研技術,手工嫻熟精致,有了可觀的收入,口袋鼓了,日子過得充實而快樂。
小甸的變化,是脫貧攻堅勝利的一個縮影,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走進寬闊的安徽三新制衣廠廠區,整潔亮麗,綠樹成蔭,紫薇飄香,黨旗在藍天下飄揚。制衣廠主任帶著我們邊走邊說:“現在人們衣著需求從‘保暖御寒’向‘美觀舒適’的轉變,穿得更美了。廠里增添了先進服裝加工設備,擁有成衣流水線、梭織生產線和針織生產線。為鎮里解決就業上百人,產品遠銷歐美。”車間里,一根根線像流動的旋律,由噠噠的馬達彈奏著,美麗的姑娘在飛針走線,重回芳華的大媽用靈巧的雙手,剪裁著美好生活的霓裳。
小時候看過的電影,其中記憶最深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我想,和電波一樣永不消逝的,是初心,F在的老區人民正在用不變的初心,賡續紅色基因,汲取前行動力,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當晚,我回到家,按動電風扇,躺在床上,很快就進入了夢鄉。我夢見自己坐在貝貝南瓜架下乘涼,一枚枚圓圓的瓜蔞變成了夜空里閃爍的星星……(王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