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末,著名楚文化研究專家楊權喜在《楚文化》一書中指出,安徽壽縣是我國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點,這曾帶給我久久的困惑。史學界有言:“江漢流域是楚頭,江淮地區是楚尾”。歷史上的楚國從荊山沮水邊上立國,到在楚山淮河岸邊滅亡,前后經歷了八百年時間,都城從“紀郢”到“鄢郢”,再到“陳郢”,最后遷往“壽郢”,即今天的壽縣,壽縣是楚國的終點地帶,怎成了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點了呢?然學者們又言:“楚文化成長于江漢,扎根在江淮。”這就意味著楚國初期都是在發展成長階斷,具有八百年國史的楚文化從誕生到成熟的精粹,都留在了江淮之間,具體地說就是留在了楚國的最后一個都城——“壽春”及其近郊,也就是淮南市西部地帶。
據史料記載,“古壽春”的核心地區,是今壽縣城及郊區,包括謝家集區蔡家崗、楊公鎮和長豐縣西部鄉鎮。而“楚文化”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則是產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緣于壽縣而起。
前幾年,我常常與壽縣原博物館館長、楚文化學者今已故的陳得時先生交談,研讀有關楚文化資料才得知,原來壽縣,我們的家園,在楚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那么多的“天下第一”得到考古學界高度認可,以前的疑惑方漸漸冰釋,且甚感自豪。
楚墓擷寶。1933年至1938年,“李三古堆大墓”揭然天下,數千件文物驚現于世,“報章競載,寰海喧騰”,霎時,世界考古界的目光聚焦于古壽春大地,美、英、法、日、瑞等國和本國學者紛紛著文,開始研究楚文化。此墓是迄今人們所知的楚墓級別最高的幽王熊悍之墓,斑駁陸離的青銅器令人目不暇接,重達四百公斤的楚鑄客鼎,成為獨一無二的享有“天下第一”盛名的“楚大鼎”。由此開創了中國楚文化研究的先河。
芍陂流芳。春秋時代楚國令尹孫叔敖召集民眾修建安豐塘(芍陂),居于我國古代鄭國渠、漳河渠、都江堰四大水利工程之首。至今,安豐塘仍作為“淠史杭”灌溉樞紐工程的一個重要的反調節水庫,發揮著巨大作用。2015年10月安豐塘被國際灌溉委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同年被國家農業部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使“天下第一人工大塘”盛譽全球。
楚國金幣。楚金幣是我國貨幣史上最早的黃金貨幣。上世紀末葉,壽縣連續三次大批量出土窖藏楚金幣,總量近二萬克,包括郢爰、盧金、金鈑等幾種類型,一塊巴掌大的郢爰都價值連城,當然這些文物不是用價值所能衡量的。此消息傳開,立時轟動國內乃至世界考古界。迄今為止,就全國范圍而言,所出先秦時期的黃金貨幣,無一例外都是楚國出土的,從種類的多樣性和集中性看,“壽春城遺址”核心區塊出土的楚金幣量為全國之最,堪稱“天下第一”。
鄂君啟節。1957年、1960年,在江淮腹地淮南市壽縣城南邱家花園附近先后兩次出土鄂君啟節通關免稅文物,共有五枚,其中舟節兩枚,車節三枚;均為青銅質地,仿竹節形式,上面有錯金銘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交通、文化諸多領域,如今分別珍藏于國家博物館和安徽博物館,代表著中華民族古老而又文明的發展成果,鄂君啟節是中國交通史上的“天下第一”的通關免稅憑證。
春申勛業。據《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任用黃歇為宰相,封為春申君。為富民強國,公元前247年,黃歇向考烈王進言,獻出原受封的淮北十二縣,請求受封江東。然后,黃歇在江東設立都邑,對常州、無錫、江陰、太倉、昆山和上海進行開發。歷史不會忘記,楚春申君黃歇是開發長三角天下第一人。
第一循吏。大家知道,孫叔敖是被楚莊王超塵拔俗地從那草根階層,身為一介平民擢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高位的,史家巨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循吏列傳》中,把楚國孫叔敖列為首傳,即謂“天下第一循吏”。所謂“循吏”,古人實指“勤于政事、清正廉潔”的官吏。他能做到“爵高而以下自處,官大而以小自守,祿厚而以儉自奉”。《新論·國是》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叔敖妻不衣帛,馬不食粟,嘗乘棧車,牝馬,披羔羊之裘。” 我們不能不說,孫叔敖是持廉至死的“天下第一循吏。”
……
試看今日之壽縣,八公山巍然屹立,淮河水繞城款款而流,壽春城古遺址清晰猶見,到處是一片生生不息的熱土。這一切,仿佛都在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有過多么燦爛輝煌的歷史!(時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