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全
應克榮、陳瑞康《時間里的中國智慧——二十四節氣研究》(以下簡稱《二十四節氣研究》)一書,總體上從概述、由來、節氣與民俗、節氣與詩歌、對外傳播、傳承、創新七個方面進行科學闡述,是研究二十四節氣的力作,是科學化到大眾化的力作,是專業化到通俗化的力作,是傳播中國農耕文明的力作。如何發揮《二十四節氣研究》的當代價值,為淮南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作用,為淮南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應當在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為二十四節氣這個淮南城市名片提供了文化支撐。2017年、2020年兩次全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淮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相關社區、群體代表圍繞二十四節氣傳承、實踐研究、傳播經驗分享等議題深入交流,探討進一步加強合作、拓展深化保護工作的途徑及措施,以便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二十四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的誕生地,淮南已成為國家非遺中心開展二十四節氣工作的坐標。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淮南城市的名片,是淮南文化發展的金字招牌,名片后面應該有內涵,招牌背后應該有支撐,《二十四節氣研究》為淮南深化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淮南擦亮二十四節氣城市名片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為淮南建設二十四節氣展覽館提供了文化支撐。二十四節氣與淮南源遠流長。《淮南子·天文訓》中第一次完整、科學地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運行體系。在淮南,有非常多的二十四節氣活態民俗文化傳承。在夏至入伏以后,有盤伏習俗。家家戶戶會把儲存的糧食、衣物、書籍等等統統放置在陽光下暴曬,除蟲、除菌、除濕。秋分時節,準備秋收,農諺有:秋分不分,拿刀砍根,且常與中秋節的摸秋、打火把習俗融為一體。目前,淮南地區的夏至和秋分民俗已被批準為省級非遺(擴展)項目。2018年起,市政協為淮南建設國家二十四節氣展覽館開展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現在市政協仍在助力壽縣老博物館改建二十四節氣展覽館工作,這本書也將成為展覽館建設的文化支撐。
三是為淮南建設國家二十四節氣傳習基地提供了文化支撐。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指導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協調,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成立了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保護計劃,建立傳習基地。作為二十四節氣第一次完整記載者——《淮南子》的發源地淮南,應該有國家級傳習基地,并且把這個傳習基地建設成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二十四節氣的中國創造,認識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價值,將“時間里的中國智慧”傳播開來,為廣大青少年學習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感受農耕文化的第二課堂和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助力。我相信淮南終將建設成為國家二十四節氣重要的傳習基地、研習基地,《時間里的中國智慧——二十四節氣研究》將成為基地的文化支撐。
我們有信心打造有品質的科普教育傳承基地,真正把這一中華文明獨有的重要遺產守護好、研究好、展示好,為加快建設美好淮南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