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淮南子》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是博及古今的絕代奇書一點也不過!痘茨献印さ缿枴防镉羞@么一段關于上古文學的闡述:“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邪許”就是指人們集體勞動時,一唱一和,借以調整動作,減輕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的吆喝聲。舉重時是這樣,從事其他勞動時也如此?梢栽O想,最早有節律的詩歌也正是伴隨著勞動、因襲著這種勞動時吆喝的韻律而產生的。
這便是當時以劉安為核心的《淮南子》編著者們對上古文學的認知和解釋。
上古文學主要是指上古歌謠以及后期的神話、殷商文化。上古歌謠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沒有文字記錄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上古先民的口頭創作,有口頭說的,也有唱的。這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隨著勞動對先民思維能力、發音器官和語言能力的鍛煉發展,有節奏的吆喝逐漸被有意義的語言所代替。這樣,一種富于韻調和節奏感的真正詩歌便產生了,這種形式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先民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一種特有形式。
上古的原始歌謠最貼近生活,直接表達了先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數千年來經久不衰。讓我們來賞析下《擊壤歌》和《越人歌》兩首古謠吧。
《擊壤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相傳《擊壤歌》是堯帝時一位老人,在做擊壤之戲時唱的歌。前四句以四個排比短句描述了先民們原始的勞動和生活情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表達了先民們順從自然規律,勞作有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飲水與衣食,取之豐沃的土地,表達了先民們依賴自然,無憂無慮的生活!暗哿τ谖液斡性!”說明了先民自食其力,不依靠也不羨慕統治者的態度。這是上古黃河文明的真實寫照,華夏民族就是從這種生存狀況中逐步發展而來的。歌謠以單一的句式和重復的節奏,反映了先民儉樸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態,明白如話的語言,體現了原始口頭文學興于自然不加修飾的特點。
《越人歌》歌曰: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是漢代劉向編著的《說苑》一書中記載的春秋時期越人船夫所唱的歌謠,后來被稱作《越人歌》。這首歌以真摯的感情,表達了越人船夫對當時擔任令尹的楚王之弟鄂君子皙不分貴賤,待人以禮,下士愛民的感激之情,也是一曲古代民族關系的頌歌。
這首歌謠歌詞優美,章法深淺有序。起首兩句是記事,記敘了這天晚上蕩舟河中,有幸能與王子同舟一事。歌者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表明了自己內心無比激動的心情;中間兩句是寫歌者承蒙王子對我的錯愛感到十分慚愧,有受寵若驚之感;最后兩句是歌者十分藝術化的情感抒發,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長,余韻裊裊。“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本意是歌者對王子的尊敬與厚愛,卻不能明明白白地對王子表白,沿傳至今已成為人們描寫男女愛情的常用詞!对饺烁琛繁砻鞴旁阶宓奈膶W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進入了現代,歌謠已經發展成為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等形式。文學家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論述文學起源時曾有這樣一段話: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這說明原始人最初的歌唱,是后來有韻律、有節奏的詩歌賴以產生的基礎?梢,魯迅關于上古文學的論述,是對《淮南子·道應訓》中關于上古文學闡述的繼承和詮釋。
上古文學從歌謠開始,已發展到今天的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戲曲等多種文學形式,但歌謠仍以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成為文學海洋里的一朵奇葩。我們忘不了纖夫的號子和龍舟競發時那沉重有力的“嗨吆!嗨吆!”的呼喊。其實,它們就是古代不同地域的《擊壤歌》。歷經數千年后,淮河兩岸農村建房夯實地基時,有的地方,仍沿用古老的辦法習俗,用木夯或石硪做墻基,人們抬舉著木夯或石硪,一人領唱眾人和,那“嗨!……啰啰嗨!”的夯聲場面,是淮河流域的《擊壤歌》,是那么的鼓舞人心。這喊聲不正和《淮南子·道應訓》里所述的“邪許!邪許!”呼聲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時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