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宇宙天地間、日月星辰人”有規律運轉,形成四季有序、萬物有時的記載傳承;是中華先民智慧推演和生活實踐的結晶,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今天,淮南提出申創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城,便是共續不解之緣、共赴千年之約。
淮南節氣非遺文化底蘊深厚。我在壽縣工作多年,期間多次接待境內外客人,常被問到在壽春歷史上誰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我便會回答,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不應一言概之,應分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但綜合起來,我覺得影響力最大的應是對中華文化仍在發揮重要影響作用的淮南王劉安。因為2000多年前,他在八公山編撰了鴻篇巨制《淮南子》,首次對二十四節氣作出最完整的表述、計算和記載,淮南因此成為二十四節氣的溯源地之一。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經過歷史的積淀和傳承,如今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愈發璀璨、彌足珍貴,不僅在中華大地上傳承久遠、播布廣泛,還影響到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國家。
淮南申創節氣之城意義深遠。2023年8月,得知全國不少城市在申創“二十四節氣之城”,省內相關城市愿望也非常強烈。我感覺此事對淮南意義重大,便組織專業人員形成會商結果,并向市委市政府匯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表示全力支持“二十四節氣之城”申創工作。2023年10月25日,省委書記韓俊、省長王清憲與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振林舉行工作會談,并簽訂省部戰略合作協議;2023年10月26日,陳振林局長到壽縣國家氣候觀象臺調研,我們就此提出申創想法,得到中國氣象局領導的高度贊同和大力支持。時隔不久,我就收到中央氣象臺等在貴州遵義主辦“‘中國天氣’金名片工程資源發布會暨節氣文化傳承與應用發展大會”的邀請。活動期間,結識了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常務副會長孫健和中國氣象局首席專家、CCTV著名主持人宋英杰等,借機匯報了淮南市在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承與應用發展方面做出的努力,接受央視天氣預報欄目的專訪,與會代表對淮南申創基礎充分肯定。通過積極努力,淮南成功爭取“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安徽分院”落戶,這是在全國設立的第二個省級研究院,也是首個在地級市設立的省級研究分院。同時,申請在淮南舉辦高層次研討會,并與相關專家達成君子之約。2023年12月28日,“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承與發展應用研討會”在我市隆重舉行,研討會形成的一系列成果,再次深化對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
淮南人民打造節氣之城期望深切。淮南是二十四節氣集大成之地,對節氣非遺文化產生、傳承和保護具有特殊貢獻,特別是民間基礎雄厚、學術氛圍濃厚,節氣文化在社會廣泛普及。我們渴望申創成功,但不止于此,將致力于做好成功申創的“后半篇文章”,從產業的層面開發其商業價值,從文化的層面延續其文化價值。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面做好二十四節氣之城申請報告、技術評價報告、發展規劃等編寫工作,實施好“115計劃”。即:明確一個目標:爭取2024年5月份成功申創獲牌。建好一個平臺:強化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安徽分院建設,形成高效規范的運行機制。突出五項重點任務:一是加緊節氣文化研究,開展人文、歷法、數學、天文以及淮河流域天氣、氣候、物候、農耕等研究;二是加快節氣產業發展,重點在節氣農產品、氣象裝備等方面延伸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三是加大節氣之旅開發,探索全區域、全時空的節氣旅游;四是加強節氣品牌打造,將節氣物產、節氣康養、節氣文創與淮南特色結合起來,將地方產品貼上淮南標簽;五是加深節氣研學融合,讓廣大青少年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習節氣民俗、賞節氣詩詞、品節氣美食,一起感受“活”起來的二十四節氣。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讓我們從《淮南子》“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等經典中感受節氣的韻律,匯眾人之智、乘眾人之力,為申創二十四節氣之城獻良策、建諍言、聚勢能,共享“楚風漢韻”的獨特魅力,共塑“南以忘淮”的節氣名片。(程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