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人有一個地方人的驕傲。淮南人的驕傲是有底氣的,至少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且不說古城、古塘、古堆,單是一部《淮南子》,就足以“牢籠天地,博及古今”,名聞天下,尤其是書中完整記載的二十四節氣,被今人譽為“第五大發明”,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個就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且不說名山、大川和南北兼具的氣候,單是地下的煤炭,就足以使淮南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的搖籃、國家“億噸級”煤炭基地、中國能源之都。
可是,正如《淮南子·汜論訓》中說的那樣:“法與時變”,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隨著國家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作為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淮南雖然煤炭資源得天獨厚,不斷有新的資源被探明,但仍免不了被貼上資源枯竭型城市標簽,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壓力。
面對轉型壓力,我們看到市委、市政府正全力組織實施“產業轉型、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態修復、社會治理”五大攻堅行動,重振這座老工業城市的雄風。近幾年連續召開的轉型發展大會,則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淮南轉型發展的激情、活力和美好愿景。
同時,淮南也正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和多年的傳承應用成果,積極創建“二十四節氣之城”。從一個人的一本書,到一座城的一張新名片,這不只是將傳統文化的傳承應用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對我們這座能源城市的轉型發展也有特殊的意義。
一是“二十四節氣”的生態理念和中國當代生態文明觀相一致,所蘊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與當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觀一脈相承。因此作為一類思想文化教育服務產品,可以強化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激發人們參與轉型發展的主動性,從而凝聚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力量。二是“二十四節氣”的要素自身具有的生態產品的功能屬性,如氣候要素中的氣象景觀、避暑勝地、氣候宜居城市,光伏、風能等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這些不但有助于文旅產業的發展和新能源賽道的發力,也能直接為人們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和低碳生活。三是“二十四節氣”要素可以衍生出新的生態類產品,如大型工程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變化的應對和氣象災害的防御等,可以在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等方面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這意味著二十四節氣之城的創建過程,會是一個強化生態意識、倡導低碳生活、推動社會轉型的過程,將有助于我們這座能源之城的華麗轉身。(張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