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元年(1488年),壽州知州劉概入京考績,信心滿滿。
劉概,字大節,濟寧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壽州,三年任滿,嘉靖《壽州志》給他的評價是“廉仁明果”。一是辦案有方,“發奸擿伏如神,猾黠屏息”;二是大行教化,“招延名儒,振作黌序以及鄉社,禁止佛老師巫,境內淫祠廢革殆盡”;三是務實惠民,“北門外建石橋通濟行旅,復置義冢收埋遺骸,城鄉各設預備倉積谷七萬五千余石,集臟罰課蕩、賣耕牛六百余只,敷惠貧農,仍歲給子種一千八百余石,以速農務”;四是崇獎風節,恤養孤老,“雖古良牧無加焉”。
按說劉概的業績可圈可點,可他“直節自遂”,監司官員對其頗有微詞。
“考滿知州”劉概,沒有得到新的任用,仍留在京都等候消息。他借機拜訪了壽州人、直隸監察御史湯鼐,尋求對策。湯鼐,“為人耿爽,喜為大言”。劉概在壽州為官時對其早有耳聞。成化二十三年九月,明孝宗剛剛登基,“詣內閣會敕”,就因湯鼐的一次直諫罷免了兩位大學士,據《守溪筆記·湯鼐》載,“萬安、劉吉、尹直時為大學士,謂鼐曰:‘近者詔書里面不欲開言路,我等扶持科道,再三陳說,方添得一款!炯瓷鲜瑁骸顺贾x,善則稱君,過則歸己。安等乃歸過里面,而又佞臣等以扶持之說,不知安所謂里面者將何所指,謂內臣耶?謂朝廷耶?乞追究所指,且治其欺君誤國之罪!碑斈晔铝T免萬安,十一月尹直也被罷免,轟動朝野。
劉概的行跡,在《明史》中見于《湯鼐傳》之附《傳》,足見二人關系非同一般。附《傳》所載的劉概上言“刑賞予奪”之事,僅是其以壽州知州的身份向朝廷建言“四事”的第一件事。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二七日,“壽州知州劉概”奏疏上言四事:一是總攬大權。刑賞予奪,人主大柄,后世有為女子、小人、強臣、外戚所攘竊者,由此輩心險術巧,人主稍加親信,輒墮計中。凡刑賞予奪,必由大臣奏請、臺諫集議而后可行;二是體恤大體。君行臣職則煩瑣而失大體,選老成宿望三五人置之廟堂,使主張名節分理六政,多尋賢才以充,庶門則無多門之患;三是頻御經筵。遴選老成宿望正大通博之士,尊敬而親愛之。四書經史之外,兼以大學衍義一書常備講讀;四是大開言路。凡百缺失利病,許諸人皆得直言,至于臺諫之職宜加寵,重聽其彈劾糾察,或有小過宜優容。這份奏章,據《明孝宗實錄》卷12載,“上納之”。
此次得到明孝宗的首肯,大有舍我其誰的感覺。由湯鼐牽線,他與中書舍人吉人、主事李文祥、庶吉士鄒智走得很近,而湯鼐又是個正直敢言的“言官”,幾人一拍即合。
御史湯鼐所抨擊的不乏各種各樣的大人物,而“紙糊三閣老”之一的劉吉對湯鼐更是難以忍受。劉吉派人給御史魏璋傳話,只要你能夠除掉湯鼐,我就讓你負責都察院。
魏璋欣然同意,日夜尋找湯鼐的過失,不久便發生了一起吉人案件。
吉人,出生在長安,于成化末年考中進士,被授職為中書舍人。
四川發生饑荒,牽動朝廷。弘治二年(1489年)二月五日,孝宗皇帝決定派郎中江漢前往四川,負責賑災事宜。
二月十日,吉人上奏,認為“四川災異非常”,以江漢的才能無法勝任這一工作,應該派遣四位使臣到不同地方救濟,并且挑選有能力的御史作為巡按,或許才能對救災事宜有利。于是推薦給事中宋琮、理刑知縣韓福以及“考滿知州劉概”(《明孝宗實錄》卷23)作為使臣的人選,而巡按之職湯鼐足以充任。顯然,吉人打算借此機會,給“考滿”而無實授的劉概一個任職的機會。
任何機會,都是雙向拉動的。吉人的算盤,不慎落空,反遭魏璋“暗算”。魏璋馬上起草奏章,在未獲得御史陳景隆等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先行署上他們的名字,以示聯名上奏。
二月十九日,以御史陳景隆等名義的奏折,稱吉人違抗皇帝旨意,私下結成朋黨。皇上發怒,將吉人逮捕關進皇家監獄,責令吉人供出同黨名字。吉人回答有湯鼐、曹璘等人。魏璋又慫恿御史陳璧等人說:“其他人的確不是吉人同黨,他的同黨是湯鼐、劉概等人。劉概曾送湯鼐白銀,并寫信給湯鼐,信中說晚上夢見一個人騎牛差一點摔下去,湯鼐用手拉住才沒倒,又夢見湯鼐手拿五色石將牛引上道路。趁機解說夢境,說:‘人騎牛就是朱字,這是國姓,意思是說國家將傾覆,全靠湯鼐扶助,并且引導君王執政!瘻、劉概等互相標榜,詆毀時政,請求逮捕治罪!弊嗍璩噬,全部捕入皇家監獄,想把他們全都置于死地。
吉人的奏疏,被說成“詆抗成命”,無外乎借助皇帝之手給吉人及其幕后之人湯鼐、劉概等,以當頭棒喝。在明代,對皇帝的詔旨,凡有不妥之處,有“執奏”拒絕執行機制,以盡可能減少偏聽偏信等惡性事件發生。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曾發生一次孝宗帝收回成命的事,據《明孝宗實錄》卷19載,“太監黃順奏請起復匠官潘俊等供役,吏部執奏謂不可以小官而開奪情之門。得旨:‘匠官乃手藝之人,且業已許之矣!舨繌蛨套嗳绯酢Tt從之。”吉人,此次撞到槍口上,其致命的問題在于有結黨營私之嫌。
劉概給湯鼐的白金,系祝壽時所送的賀禮。所謂的“牛夢”,本是私信交流,被“喜為大言”的湯鼐公開,自然平生事端。
三月二十日,孝宗皇帝作出裁決,認定劉概妖言惑眾判處死刑;湯鼐接受劉概的賄賂,貶戍肅州;吉人欺君罔上,削籍;其余牽連到而諸多官員也受到程度不同的貶謫。
四月四日,吏部尚書王恕為劉概抱不平,在《訟劉概罪狀》奏折中說:“竊見刑部河南清吏司問得犯人劉概合比依造妖言者律斬,秋后處決!駝⒏耪蟹Q不合,要得阿諛湯鼐,又捏寫一夢,書內稱:‘別后,時夢中會見,一夕夢一老人騎牛背上行陷于泥淖中,公左手把一五色石子,右手捉牛角,引就正路其人謝而去,因思人騎牛背儼然一朱字,正我朝之姓氏,豈非天生豪杰欲賴之引君當道邪?但五色石子意不可曉,或者公自臺中首先抗疏為彈之第一等邪?請試思之如何等情’。臣切詳劉概書詞固為狂妄,不能無罪,其夢有無亦未可知,推原有其情不過因見湯鼐節次建言、指陳得失、不計利害,以為天生豪杰,以道事陛下也。是乃與人為善之意,別無惑眾亂民之情。今必依造妖言者律論以死罪,臣竊以為過矣。”
四月二十五日,刑部尚書何喬新替劉概求情,認為其行為構不成妖言惑眾罪。加之,劉概五歲就失去父親,又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在。他的母親守節三十年,曾經受到當地官員的表揚,如果陛下執意要將劉概處死,其老母親必定無法獨自生存,請求陛下憐憫一下。孝宗皇帝為之動容,于是免除劉概的死刑,將其發配到海州充軍。
這,并非終結。
四月二十八日,僧錄司左善世周吉祥等以“壽州僧告知州劉概擅拆毀寺觀”為由請求治劉概之罪,“且請天下諸僧道司免行拆毀”。禮部覆奏“概所行,非概宜坐。吉祥等以故違禁例,阻撓新政之罪”。孝宗皇帝說,“近年僧道不守清規,傷敗風化及私創寺觀,費耗錢糧者甚多,朝廷累有禁約,周吉祥何為輒便擾法?當究治,姑貸之。吉祥,乃貴戚之為僧者也!敝芗椋栐迫穑涮面⑹切⒚C周太后。
“直節自遂”,充軍而去,可嘆!睹魇贰氛f,劉概“考績赴都,遂遇禍,竟卒于戍所”。嘉靖《壽州志》云,劉概“值郡人御史湯鼐以言構禍,因逮及焉。幾置重典,郡民赴京以千計。逾載,會赦還籍”。郡民呼救,大臣王恕、何喬新援手,保下一命。不管怎樣,劉概經此劫難,沒能再次為官。
嘉靖六年(1527年),壽州知州劉天民檄請朝廷,劉概被“從祀名宦”,成為明代壽州知州中最早的“名宦”。(孫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