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讀《歷史自信與中國道路》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我們的偉大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深深扎根于中國歷史的延長線上;我們的歷史自信,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穩穩奠基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中央黨校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所著《歷史自信與中國道路》一書,圍繞“歷史自信”這一重大命題,從歷史自信、歷史自覺、歷史思維、歷史智慧、歷史修養等五個維度切入,旁征博引,談古論今,對其現實依據、理論內涵與未來指向進行了深入探析,系統挖掘歷史自信的文明根基。
歷史猶如長河一般,時而靜水流深、波瀾不驚,時而瞬息萬變、洶涌澎湃,“變”與“不變”反復切換,是身在歷史中的人最直觀的感受。作者提出,唯有在極為宏闊與長遠的時間視野與空間方位觀照下,才能全面把握歷史自信的形成過程和理論特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思想家已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來描繪未來。作者強調,歷史自信的堅定,需要在無數中國未來的棟梁之材——青年群體中生根發芽,此項工作可謂任重道遠。
雖然江山代有鼎革,國策屢經變遷,然而各種寶貴的歷史智慧從未退場,且深深滲透于各類制度里,沉淀為一種制度精神。在作者看來,考察傳統中國的治理經驗,既要看到幾千年中制度更迭的趨勢與軌跡,更應關注其中歷久不變的內容,這正是最值得我們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時所借鑒和反思的地方。從“德主刑輔,道一風同”的中華傳統德治理念與實踐,到“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中國古代大一統傳統及其演變,再到中國歷史上的“小康論”、代代傳承的家國情懷……作者依托深厚的史學積累,以古視今,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根植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緣由所在。
該書不僅從古代經史中征引了大量論述,還以范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等古代文人楷模為樣本,論述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對今人的啟示。古代士人治學問道,無不自立志起。恰如王陽明所講,“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君子當立治國平天下之宏志,貫穿其中的精神氣質必有忠義二字。范仲淹自求學起,便懷有大志。一日,他與幾位朋友外出散步,走入一座寺廟求簽。當他問簽可否做宰相時,簽答:“不能。”他接著問:“能否為良醫?”簽答:“不能。”該結果令范仲淹頓覺郁悶,遂心中暗暗種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抱負。也正是于此信念激勵下,日后即使官居要職,范仲淹也始終未忘記經邦濟世、直道而行的初心。
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要不斷增強歷史認知,堅定歷史自信,深刻把握歷史自信的現實依據,不斷挖掘其理論內涵,充分彰顯其未來指向,從歷史進程中洞察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提高歷史思維和戰略思維。放眼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而蘊含其中的深沉底氣即歷史自信。
(任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