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伏消暑盡,云淡風輕,秋涼拂來,天地祥和。
時至處暑,盛夏到了三暑之末,酷熱難熬的盛夏走到盡頭。處暑的“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意味著酷熱的天氣結束,故民間把“處暑”叫作“出暑”。
處暑時節,淮河人素有迎秋習俗。公園、重要場所,把成盆的鮮花,擺成各種圖案,諸如星星圖案、孔雀圖案、拱門圖案,也有莊嚴的口號圖案,極為鮮活亮麗奪目。大人孩子或三五好友,穿著干凈整潔的服裝迎秋賞景,去生態公園,或野外山林,或名勝古跡、景點風景處以秋游而迎秋。空氣中洋溢著秋香的韻味,訴說著鄉村獨有景致的美好。淮河兒女興致勃勃地觀賞著五彩斑斕的秋景,觀看秋天果園里的累累碩果,那紅彤彤的蘋果,那黃澄澄的酥梨,那枝頭咧著嘴露出玉籽的紅石榴,土地上生長的青蔥翠綠的蘿卜、白菜、辣椒、豆角,綠的紅的大的小的甜的苦的,眾多美好的秋景秋物,帶給淮河人以美的享受,也使淮河兒女以美好的心情迎接金色秋天的來臨。
處暑時節,是萬物即將成熟的時節。“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民間諺語,既是對農事的總結,也釋放出農人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淮河兒女的艱辛耕耘,到了秋天,金黃的稻谷、飽滿的玉米、胖胖的花生、養眼的菜蔬,這些淮河兒女勞動的成果,呈現出一派豐碩曠達喜人之美。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淮河人家面臨秋收,出暑后,精心準備秋收要務。農機手關心機械的正常使用,生怕在作業中出現故障,那樣會誤時誤工,還會造成糧食浪費。因此,機手們及早檢修機械,做好收獲機械的試機、檢修和保養。農戶準備秋收工具,檢修運輸車、清理儲糧場所。有些體弱,不健的男人,及早檢查身體,增加食物營養,以確保秋收身體健康良好,不誤秋糧顆粒歸倉。
處暑時節,淮河民俗重視祭祖。祭祖有三節,即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中元節的祭祖活動在陰歷七月十五日,處暑前后,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這時盛夏已過,秋涼開始。是一年中盛大的祭祖節日。淮河兒女祭祖經典活動是放河燈,河燈又名“荷花燈”。是在荷花上放燈盞或蠟燭,在中元節之夜,放在淮河或溝塘之中,任其漂流。讓荷花燈送去淮河人對先人的衷心祝愿、敬祖紀念。淮河的“三元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融入了淮河人的智慧結晶,值得我們及后人紀念和銘記。
處暑時節,淮河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淮河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最有營養。家家養有大麻鴨,少者三五只,多者幾十只,吃鴨不用買,想吃隨捉隨吃。嫩滑的白切鴨、酸甜的檸檬鴨、飄香的烤鴨……通常處暑這天,淮河人會做處暑百合鴨。做好自家獨有手藝的鴨子菜,并端一碗送給鄰居品嘗,共享淮河人睦鄰和諧的好風尚。淮河人自古有“處暑送鴨,無病各家”的美譽。品秋梨也是淮河人的習俗。處暑秋梨最養人,大人孩子多吃梨,對脾胃虛寒大有幫助。吃時,用溫水洗凈,切片,用牙簽挑起,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嘗,細心咀嚼,體味那爽脆多汁清甜滋潤,那真是人生最美的快事。
處暑時節,中午熱、早晚涼,白天黑夜溫差大,人易秋乏。加之少雨,天氣干燥,人體會出現各種不適,如皮膚發緊,毛發枯干,嘴唇干燥等現象。為適應自然,天人合一,淮河兒女保健要訣是,多食清熱安神、滋陰潤燥食物;保證充足睡眠適當午休;夜晚關門窗防秋風;空調電扇少用,防肺炎哮喘病發生;適當鍛煉多走走,勤曬太陽加快新陳代謝。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讓我們在處暑的冷靜中,以雄渾的情懷,寄托對秋天豐收之景的美好期許與厚望吧。(劉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