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當前全球資源日益緊張、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餐桌上的每一份選擇,都不再僅僅是個人喜好的表達,而是一份對地球未來的負責。然而,在部分場合,令人痛心的浪費食物場景仍在上演。
11月25日,在我市一家土菜館內,幾名男子點了滿滿一桌菜后,觥籌交錯之后,地上留下了許多白酒、啤酒的空瓶,至少有一半的菜被留在了餐桌上,隨即,被服務員全倒進了垃圾桶中。
這種浪費場景在我市的一些婚宴上也是時有發生,一場酒席過后,每桌幾乎都有肘子、雞、四喜丸子剩下,大部分葷菜類辦酒席的人家還會將原封未動的葷菜打包帶走,那些只吃過幾口的則就白白浪費了。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這意味著每年有大約13億噸的食物未能到達真正需要它們的地方。而在我國,這一數字同樣驚人,每次宴席后的剩余食物量往往超過了人均每日所需營養攝入的幾倍甚至數十倍。這些數據背后,隱藏的是土地、水資源的巨大損耗,以及無數人辛苦耕作的價值被無情拋棄。
根據實際需求點餐,避免盲目追求排場,提倡“少而精”,飯后將未食用完畢的食物打包帶走,既是節約資源,又能享受美味延續,同時也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每一頓飯開始,讓“文明餐桌”成為社會風尚,讓節約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責任擔當,共同繪制出一幅生態文明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