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是鮮卑族政權,統治中國北方將近150年,都城前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期遷洛陽。孝文帝元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位期間實行漢化改革,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相融做出突出貢獻,遷都洛陽就是他的改革杰作之一。
元宏出生于公元467年,3歲時立為皇太子,按照鮮卑族“子貴母死”的野蠻習俗,其生母李夫人被賜死,此后元宏由其祖母馮氏養育,祖孫之間感情至深。元宏5歲時,其父獻文帝禪位為太上皇,繼續執掌朝政,他成為名義的皇帝。元宏10歲時,獻文帝去世,馮氏成為太皇太后并臨朝執政,祖孫倆主導了一系列漢化改革。24節氣是他們推崇的漢文化之一。有一年從正月到四月一直沒下雨,有關官員奏請祭祀百神求雨。如果上行下效,只會勞民傷財,此項動議遭到孝文帝的明確拒絕,他下詔說:“天下遭災,都是我一人罪過引起。怎么能在四時之氣未周全的時候就舉辦這樣的禮事?(天不下雨),我自當反省和自責,以期待上天的譴罰。”
“冬至”是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我們現在說說孝文帝冬至過節的幾個故事。
公元489年的冬至節,孝文帝23歲,馮太皇太后48歲。馮氏是漢族人,祖父馮弘是北燕皇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馮氏親自作《勸戒歌》300余章和《皇誥》18篇,作為元宏的學習指南和行為準則,以此培養元宏的文化素養和執政能力。元宏對馮氏也非常敬重。北魏丞相高閭是當時的文學家,據《魏書·高閭傳》記載,這年冬至節,孝文帝與馮氏“大饗群官”。為讓祖母高興,元宏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為自己樹立“孝老”形象。眾人紛紛效仿,于是“群臣皆舞”。舞罷,孝文帝仍未盡興,又引吭高歌,祝愿祖母長壽。高閭目睹此情此景,感慨萬分地贊嘆說:“大夫行孝,行合一家;諸侯行孝,聲著一國;天子行孝,德被四海。”
公元490年農歷九月,馮氏去世,享年49歲。孝文帝痛不欲生,5日內滴水未進,毀慕哀悼。孝文帝為馮氏上謚號“文明太皇太后”,將她安葬在平城郊外的永固陵。兩個月后,冬至將臨,據《魏書·高祖紀》載,孝文帝想起去年冬至節還天倫歡樂,今年卻陰陽兩別,哀痛之余,專門下詔安排祭奠:“冬至節即將來臨,想起逝去的太后,凡是做臣子的,沒有誰不悲戚的。朝廷內外官員、先朝老臣及各方雜客,冬至之日,都可入朝祭拜太后。三品以上穿喪服的官員全天均可前往;其余人等可在早晨前往。至于拜哭禮節由各人自己決定。”既沒有繁瑣的禮節限制,又讓人自由宣泄情感,孝文帝的人性化措施贏得大臣們的尊重。
馮氏去世之后,孝文帝持續進行漢化改革。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是歷代皇家最為重視的兩項祭祀活動。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隨即著手對祭祀制度進行改革。三國魏定都洛陽時,在今伊濱區李村鎮委粟山專門建設了圜丘,用作祭天。經東晉十六國戰亂,這座禮制建筑早成廢墟。孝文帝遷都洛陽后,親臨委粟山考察,決定在委粟山重建圜丘,準備祭天。
公元495年,北魏舉行遷都洛陽后的第一次冬至祭天大典,孝文帝決定對祭天大典進行必要改革。《魏書·禮志》記載說,祭天大典前,孝文帝召集大臣討論,“我國家經常以鼓聲聚集民眾。《周易》說,冬至夏至之日,商賈旅客不外出遠行,君主也不省巡四方,以免驚動地下的陽氣或陰氣。冬至祭天如果我們鳴鼓,是不是違背了《周易》停歇鼓聲的規定?”
孝文帝本人經學修養非常高,但對《周易》之說并不迷信盲從,如果“二至之日”的祭祀停歇鼓聲,祭祀大典在靜謐中舉行,貌似莊嚴卻顯清冷。在大臣們“無妨古義”的支持下,孝文帝提倡祭日鳴鼓,將冬至夏至日原本威嚴的國家祭祀典禮融入歡慶元素,增加了普通百姓尤其是漢族百姓的參與感和喜慶感,無疑是對傳統禮儀的一種突破。(周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