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獲悉,全國應急避難場所輔助調度系統(二期)上線后,我市迅速響應,全面開展數據審核和動態更新工作。
據了解,二期系統優化數據指標體系,將采集指標由41項擴充至61項,新增“場所性質、建設方式、場所功能區”等35項關鍵指標,精簡冗余指標14項,重點強化場所功能技術、運維能力等數據支撐。同步優化“省-市-縣-鄉鎮-社區”五級管理體系,其中省級1個、市級14個、縣級97個、鄉鎮(街道)級49個、村(社區)級28個場所,累計各級各類應急避難場所共189個。
截至目前,全市應急避難場所數據核驗成效突出:壽縣44個、潘集區18個避難場所均100%通過核驗,田家庵區通過率達96.15%,鳳臺縣通過率為93.55%,大通區、謝家集區等正加速推進審核更新;全市有效避難總面積中,室內型場所占比38.33%,室外型場所占比61.67%,“室內外互補、平急結合”的防災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為推動應急響應向智能化轉型,我市通過“智能匹配”功能,基于災情類型、影響范圍自動篩選最優避難場所;“資源可視化”實時呈現各場所容納人數、設施設備配置、避難場所種類、物資配置數量等關鍵信息,提升指揮調度透明度;“動態監測”聯動氣象部門實時獲取天氣變化、降水量及災害預警信息,構建“風險預警—資源調度—效能評估”全鏈條閉環。
(記者 魯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