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推產業園區綠色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節約集約用地模式,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優先保障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型顯示、新能源等新型產業項目用地,產業園區土地利用效益明顯提升。去年以來,6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畝均投資提高了16.08萬元、畝均效益提高了1.52萬元、工業用地容積率提高到0.95。
堅持空間規劃引領,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在嚴格落實“三區三線”管控要求的基礎上,充分銜接產業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進一步統籌生態屏障、經濟發展、安全運行等需求,推行工業項目“健康體檢+土地管家”和“園區+單元+地塊”一體化管理等經驗做法,對工業用地實施土地出讓合同+標準地監管合同的“雙合同”管控,提高入園企業投資強度、地均產出和能耗、碳排放等要求,確保資源要素向優質產業傾斜保障。去年以來,淮南高新區中環12GW高效電池生產制造、中柔年產50萬噸綠色智能高精度高性能鋁板帶等46個高新技術項目落地開工,新增總投資約155億元。
堅持集約集聚發展,推進低效用地盤活。結合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入推進,著眼入園企業實際,推行復合用地、混合用地和彈性年限、租讓結合的靈活供地模式。編制低效城鎮建設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對低效建設用地實施自主開發、零增地技改、“騰籠換鳥”和“收購+儲備+供地”一體化處置等分類施策盤活措施,助推園區產業集聚化、綠色化和低碳化高質量發展。
堅持綠色轉型優先,統籌建鏈強鏈延鏈。針對工業用地資源緊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探索“園區統建標準化廠房+重大招商企業”雙輪驅動,推行帶方案出讓、定制化廠房建設模式,形成“一棟樓就是一條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去年以來,淮南高新區閔淮科創園國家級孵化器、合創零部件產業園、萬洋眾創城、零碳示范園區、芯視佳12英寸硅基OLED微顯示器制造、淮南經開區現代醫藥化工產業園和鳳臺中環低碳新能源光伏產業基地等70余個項目落地開工。
(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張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