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綠水青山 方得金山銀山
——大通區積極構建全域協同參與“大環保”工作格局
夏日的大通,高塘湖波光瀲滟,上窯山樹木蔥蘢,呈現一幅青山碧水入畫卷的美景。
生態興則文明興。2024年以來,大通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部門聯動、技術支撐、群眾合力等方面發力,著力構建全域協同參與的“大環保”格局,建設多元協同治理環境監管體系,實現“1+1>2”的協同治理效能,推動轄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
加強部門聯動,打破行政壁壘。該區堅守環保無邊界的工作理念,針對跨部門、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探索“勁往一處使”工作方式,圍繞轄區水氣土治理和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等工作重點,推動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監管機制。在秸稈禁燒工作中,繪制禁燒管控“一張圖”,實行“區鎮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組建5個區級巡查組,全區23家單位參與包保,管控合力逐步增強,2024年無衛星通報火點。在工地揚塵管控中,打破信息繭房,提前掌握12個擬開工建設工地相關信息,成立環保、城管、住建、屬地聯動專班,聯合約談施工單位3次,聯合檢查20余次,高效完成問題整改10個。在突出環境問題排查整治中,梳理環保、農業、水利、林業等14個重點領域,24家單位分工協作,累計排查整改涉生態環境問題88個。在城鄉環境治理中,突破區域限制,對城鎮、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同步安排部署;指導高塘湖西部水系生態修復項目跨鄉鎮湖域岸線施工建設;將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納入城鎮建設、鄉村振興、和美鄉村、美麗中心村等工作進行一體規劃。同時,落實下好生態保護“一盤棋”工作要求,采取定期會商溝通、聯動監管等方式,促進各單位之間打破“定位不同、需求不同、工作標準不同”環境監管僵局。
強化技術支撐,筑牢生態防線。該區嚴格落實營商環境優化和基層減負工作要求,對生產企業做到“無事不擾”,增加非現場執法監管頻次。2024年以來,利用非現場監管手段固定證據并查辦案件4起,刑事移送一起;督促17家重點企業在治污和生產環節安裝用電監控及污染源自動監控,提高環境違法行為主動發現率,倒逼企業主動按要求開展生產活動;安裝秸稈禁燒視頻監控15個,覆蓋全區50個村莊(社區),在全年全域禁燒管控工作中提供預警預示;利用無人機對生態修復項目施工揚塵、村莊角落隱蔽“散亂污”作坊、重要河湖水域周邊畜禽養殖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排查;聘請環保管家,初步構建轄區智慧化工作體系,彌補基層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短板,在行政審批、排污許可、項目謀劃、企業升級改造等工作中,組織生態環境領域專家學者把脈問診、幫扶指導服務。同時,加強大通區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業務能力向專業化、精準化邁進,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增強。
堅持民生所向,凝聚治理合力。該區注重發揮群眾力量,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領域“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機制,及時回應民生關切。2024年以來,共辦理群眾環境信訪145件,辦結率達100%,群眾滿意度逐年提升。定期調查分析,對群眾環境訴求進行歸納總結,建立“散亂污易反彈區域”“畜禽養殖環境問題重點關注區域”“秸稈禁燒重點管控區域”等清單,鼓勵群眾參與“家門口”問題排查、整改、監管全過程。通過會議、座談等方式集中民智,通過清淤、疏浚、水系聯通、種植水生植物等生態式治理方式解決5個村莊生活污水及黑臭水體問題。利用宣傳陣地,組織開展“六五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宣傳活動,深入2個園區百家企業、4個鄉鎮政府駐地、6個重點村莊等普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綠色健康、環境保護知識,累計懸掛橫幅60余條,擺放展板200余塊,發放宣傳材料50000余份、環保購物袋4000余個。大通區堅持以人為本,將生態與民生深度融合,群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環保行動力自覺化、主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全民共建共享共參與格局進一步形成。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大通區將繼續完善協同治理工作機制,圍繞污染防治攻堅、城鄉生態環境改善、群眾生態需求等重點任務,整合各方力量,共塑生態文明之美,共筑生態保護安全屏障。
(通訊員 海燻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