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聚焦加快漁業高質量發展,我市通過加快推進養殖池塘改造升級,著力調整水產養殖結構,大力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和設施漁業,做好“水文章”,激活“魚經濟”,今年一季度,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7萬噸,同比增長4.85%,增速位于全省第5位,水產養殖實現“開門紅”。
在調優結構上,我市立足資源稟賦調整養殖布局,適當調減結構性過剩品種,重點培育淮王魚、鱖魚、龜鱉、蝦蟹等高價值品種,目前壽縣甲魚養殖面積達5000畝,成鱉產量320萬斤,總產值近2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均位于全省前列。謝家集區靖淮公司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外塘生態甲魚養殖基地,公司年產量240萬斤,銷售產值超億元。全市稻漁綜合種養突破33.5萬畝,已形成稻蝦主導、稻蟹爭春、稻鱉競秀的立體格局。
在生態養殖上,我市大力推廣大水面生態健康養殖,積極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提升生態健康養殖水平。大通區、潘集區分別在高塘湖、泥河開展生態凈水漁業,有機魚年產量約500萬斤。鳳臺縣千帆公司研發“牛蛙’溫室大棚+循環水’工廠化安全優質生產模式”,2025年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安全優質生產模式名單。“十四五”期間,全市累計改造池塘面積1.59萬畝,畝均效益可達3000元以上。
在延鏈增效上,我市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漁業發展補助資金,著力扶持以小龍蝦加工為主的壽縣華祥、金源、如今公司,以淮王魚加工為主的壽縣適客食品公司,以黑魚加工為主的謝家集區云昊食品公司等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養殖、倉儲、加工、餐飲、流通、銷售等漁業全產業鏈條發展。2024年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達66.8億元,同比增長4.2%,漁業一二三產產值比重為69.7%:7.8%:22.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記者 蘇 強 通訊員 王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