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依托城市更新計劃,堅持要素保障、環境治理、安全提升“三位一體”,推動城市“消極空間”向“金邊銀角”轉變,持續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如今,“內外兼修”的交通基礎設施框架日趨完備,城市宜居品質不斷提升。
統籌涉路項目。實施要素保障、規劃引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統籌協作、“校地”聯合規劃審查機制,結合公路、鐵路連接條件,編制港口碼頭、物流園區、綜合驛站專項規劃,打造以高速高鐵為動脈、國省干線為骨架、縣鄉公路為支線,干支結合、水陸并進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目前,“上圖入庫”交通項目113個,總里程達10112公里。2025年計劃新開工楚都大道等32個項目,續建淮南淮河大橋等49個項目,同時儲備S20長豐至固始高速公路淮南段等44個項目。
整理涉路空間。結合“批、儲、供、用”圖斑,打通高壓走廊、建筑退讓、水系與開放空間的隔阻,重塑“藍綠空間”。通過增加公交路權,保障步行和騎行空間,形成以休閑游憩為主的獨立綠道體系。將沿街建筑風貌、景觀設計、街道智慧設施等要求納入規劃管控,實施道路、管線和環境一體規劃、設計、建設、驗收和投運,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占比提升至8%。1-4月,挖掘全市“邊角地”改擴建停車場17個,提供泊位2605個,打造口袋公園15個,摸排田家庵主干道沿線閑置存量土地435.15畝,設置臨時停車場19處。
強化涉路安全。編制《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及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聚焦污水收集、排水防澇、供水漏損治理、氣熱供給等六大領域,統籌已編制的專項、詳細規劃,實施水電氣管溝“隨路先建”,完成洞化截洪溝等6條城市水系治理項目,暢通城市排水泄洪通道40.2公里,新增雨水管網135公里;基本構建以城市燃氣、供水、橋梁、排水防澇為重點,覆蓋主城區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主框架,實現對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的實時感知、全程監測、預測預警。開展排澇泵站雙電源改造工作,將電力設施保護區內林木種植納入林業規劃﹑執法﹑管理范圍,協同屬地政府及市政建設、綠化園林部門落實相關清障工作。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