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態底色 建設活力新區
淮南高新區“三優化”賦能智慧生態之城
近年來,淮南高新區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三優化”為抓手,在精筑公園體系、巧織口袋公園、創新共治機制等方面精準發力,賦能智慧生態之城建設,持續擦亮城市生態底色,為居民打造宜居宜業的活力新區。
精筑公園體系,優化空間提效能。淮南高新區以“公園城市”理念為引領,累計建成人民公園、山南兒童公園、周集壩公園、如意公園等9座高質量公園,統籌推進全域綠色空間提質增效。2024年建成淮河大道、和風大街綠道17公里,串聯8個口袋公園,形成3.9萬平方米“綠色毛細血管”;2025年計劃新增9處口袋游園、11公里綠道及4處成品公廁,構建“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生態格局。萬茂湖公園通過水岸重塑、設施迭代實現“蝶變”,帶動周邊商貿區人流量同比提升40%;如意公園“五一”開放期游客超3萬人次,通過“公園+運動”設計理念,將公園場地升級為各類運動場,植入市花月季作為景觀特色,盤活公園周邊土地,使閑置土地利用率提升50%,將淮南高新區中西部片區蛻變為功能復合的城市活力空間。
巧織口袋公園,優化服務暖民心。如果說大型公園是城市“綠肺”,那么口袋公園則是城市的“毛細血管”,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綠色休閑空間。針對城市零碎空間利用率低的難題,淮南高新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多種方式,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建議,精準識別居民對公共空間的迫切需求,讓口袋公園建設更貼近居民生活。系統梳理三館周邊、公交樞紐站、小區夾角等多處閑置地塊,運用“微介入”手法,變廢為寶,打造特色口袋公園群。碧桂園、萬茂城通過“櫻花大道貫通+健身休閑植入”雙措并舉,破解綠化縱深不足痛點。同步推進智慧泊車系統建設,完成15條路段803個泊位及4個公園停車場智能化改造,高峰期尋位時長縮短70%,群眾滿意度達98%。通過“需求清單-項目清單-效果清單”閉環管理,真正實現“小空間承載大民生”。
創新共治機制,優化管養保長效。淮南高新區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多元化共治機制。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公園管理養護的指導和監管;引入專業的園林養護企業,負責公園日常養護工作,建立公園智慧管理系統,提高了管理養護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居民參與公園的管理和監督,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公園管理的良好氛圍。搭建“線上平臺+熱線電話”多元意見通道,安排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和回復,實行訴求閉環管理,年均處理建議和投訴1000余條。積極招募志愿者參與管理養護工作,組織志愿者培訓,明確服務內容和職責,協助開展文明勸導、環保宣傳、綠化養護等活動,增強公眾對周邊綠道及口袋游園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建成2處多功能便民驛站,集成休憩、宣教等復合功能,聯動垃圾分類宣教中心開展主題宣教活動。建立動態評估機制,計劃將設施完好率、群眾滿意度等指標納入養護考核。通過開展后備箱集市、自然課堂等文化活動,使綠道系統從生態廊道升級為文化紐帶,長效賦能城市品質提升。
(記者 李東華 通訊員 王林鳳 王詩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