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著力構建覆蓋全災種、全過程、全方位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取得積極成效。
為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我市健全工作機制,整合設置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建立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常態與非常態下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建立健全與水利、氣象、自然資源等部門間災害事故應急聯動,凝聚工作合力。與此同時,我市還以氣象、水文預報預警為先導,及時開展會商研判,進行針對性部署。建立“市縣鄉村”4級1435名災害信息員體系,完善預警響應聯動機制,制定實施細則,實現“預警-處置-反饋”閉環管理。
我市傾力打造指揮體系,建成視頻指揮調度系統,整合高速公路、旅游景點、江河等5萬路視頻監控資源并聯通各縣區和39個重點鄉鎮,做到實時調度部署、實時會商研判。新建固定基站14個,配備指揮通信車一臺、衛星便攜站2臺、手持終端65部,基本建成“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同時,建成點面結合、輻射全域的市縣鄉三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共儲備棉被、移動照明系統、帳篷等13類救災物資5.37萬件。利用國債項目為基層隊伍配備浮艇泵、打樁機等抗洪搶險救援裝備2023臺套,現已前置至縣區及部分鄉鎮搶險隊。
(記者 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