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至,江淮大地的綠意正在褪去青澀的外衣。
《淮南子》載:“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陰陽相薄,謂之交”。芒種時節,江淮平原的氣韻精致地體現到了空中,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有情趣且樂于細心觀察的人,明顯可以感覺得到空中流動著獨特的節奏。麥熟一晌,豆種爭時,在這個節氣的掌紋里,似乎隱藏著一種農事的密語。當第一縷晨光掠過巍巍八公山間蒼翠蔥蘢的松林,晨靄中便飄散著新麥的清香。雖然時下農田里早已是現代化收割機一統天下的情景,但這時節的山腳下,將一輩子情緣都凝結于農事,堅強地固守著一畦一壟的村莊里的老農人,腰間的鐮刀已磨得雪亮,他們喜歡在麥田中以手中揮舞锃亮的鐮這種最樸素的儀式感迎接此一節令,于是在淮夷故地,芒種的密碼被重新解讀,賦予古老節令隆重而神圣的意思表達,麥芒如金針挑開夏的帷幕,農人與土地的對話在田疇間徐徐展開。
在芒種時分,聆聽淮夷麥田泛起金色的濤聲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快樂抑或愜意。淮河沖積平原上,讓人放眼望不到邊際的300余萬畝麥田正以波浪形式盡情呈現著大地的呼吸。麥芒在晨光中閃爍著銀色的鋒芒,仿佛能劃破初夏的清涼。這是淮南獨特的豐收景色——麥浪翻滾處,似彰顯《楚辭》韻律在麥穗間流淌。那些早熟的麥田,金色麥芒隨風搖曳,發出沙沙的響聲。這里的農人明白,芒種的時光比金子還珍貴。收割機的轟鳴聲在田野間回蕩,而穿著汗衫的長者仍堅持用鐮刀收割麥子,從他們的角度看,只有這樣收割的麥子才保留了土地原始本真的氣息。
石榴花在芒種的風中嫣然紅潤。老城老街的青石板路兩旁,石榴樹已然掛滿紅燈籠。這些石榴樹興許是明清遺韻,樹皮粗糙而褶皺,卻依舊枝繁葉茂。榴花的紅,在粼粼的陽光下閃著光,熱烈深沉。清晨的露水在榴花上凝結成晶瑩的珍珠,花瓣帶著水珠的重量輕輕顫動。石榴花綻放,是淮南夏初獨有的浪漫。無論是在上窯山還是八公山上,它們靜靜地開放,無須招搖,卻能瞬間點亮整個季節。
淮河在芒種時分也徐徐展開了它長長大大的臂彎。陽光灑在水面上,金光點點,波光粼粼。淮河的波瀾承載著這片土地滄桑歷史的厚重,它的柔柔水聲中依然回蕩著楚歌的韻律。漁舟唱晚依稀呈現在夕陽下的水面,高塘湖、瓦埠湖邊漁人撒網的姿勢宛如舞蹈,水花輕濺,魚兒躍起。湖畔的蘆葦隨風搖曳,沙沙聲響。水鳥在蘆葦叢中穿梭,偶爾發出清脆鳴叫。此時淮河上的水汽氤氳升騰起縹緲薄淡的霧,與田間杳杳的麥香交織混融,構成淮南獨有的夏日氣息。
如果有閑,可深入到大山里的民宿小住,在靜心安逸中體會山水田園的樂趣。八公山在芒種的朝霞里披上翠綠的霓裳。山間霧氣繚繞,似有仙氣升騰。山林間,松濤陣陣,鳥鳴聲聲。陽光透過樹梢,灑下一片斑駁陸離,光影交錯,如同大自然的畫筆在山間作畫。泉流在巖間歡騰跳躍,清脆叮咚。溪水潺潺,載著山林氣息,流向遠方。綠意盎然、山巒起伏的八公山,真真是淮南人夏日納涼勝地。
芒種的農田,農事如詩。淮河兩岸的人們歷來有勤勞的好傳統。清晨,農人就開始勞作于田間。他們將成熟的莊稼收割歸倉,將豆種播入土地。這是淮南人與土地達成的某種心靈默契,也是他們在節氣律動中找到的節奏。日頭漸高,田間溫度上升。農人擦去額頭汗水,仍勞作不歇,田間移動的身影儼然是一幅生動的稼穡圖。而這幅圖景,沒有華麗辭藻,卻有著最質樸的力量。
芒種里的淮南,是自然與人文的交響。麥浪、榴花、淮河、山巒,這些自然元素在芒種時節交織勾勒出一幅絢麗的畫面。而農人的勞作,則為這畫面增添了生命的韻律。這里的風物,帶著歷史的溫度,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
芒種,于淮南而言,是對自然的敬畏,是對土地的熱愛,也是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與進取。它提醒著人們,歲月如歌,在節氣流轉中,感受大地饋贈,領悟生命真諦,寄予生活期冀。
(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