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字絕”破解用地難
——我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革再出硬招
面對土地資源緊約束與高質量發展雙重挑戰,我市堅持高位推動、系統謀劃,聚焦制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中的難點堵點問題,以“引、創、控、造、盤”五字絕,加強制度創新,健全政策體系,完善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機制,自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單位GDP建設用地面積同比下降43.8畝/億元,近兩年單位GDP耗地量年平均下降率5.5%。
堅持國土規劃“引”領,協調國土空間布局
落實規劃傳導,強化“三區三線”底線管控,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構建市、縣、鄉三級和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統籌專項規劃。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和平衡交通、能源、水利、文化、教育、市政等相關專項和領域的空間需求。近兩年共統一審批各類專項規劃22項。強化實施監管。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體檢評估,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創”新園區用地機制,提升工業用地效益
堅持“標準地”出讓,出臺了《淮南市產業用地標準地供應工作指引(2023年版)》,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工業項目實行100%“標準地”出讓,拓展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范圍,供應區域從省級以上園區四至范圍擴大到其代管區域,產業類型從工業拓展到生產性服務業。2023年以來,采用“標準地”方式供應工業用地221宗12806畝,有效降低企業用地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為企業“拿地即開工”提供保障。鼓勵“零增地”技改。鼓勵企業在符合規劃、安全、環保要求,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對存量工業用地自主更新。通過在硬件上增加建筑密度、建設多層廠房、利用地下空間,在軟件上改造技術、升級產業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安徽老字號”企業安徽益益乳業有限公司在原53.6畝存量土地上,新建數字化智能化生產車間和生產線,改擴建檢測技術中心項目,實現了“增效不增地”。2023年以來,審批“零增地”工業項目21個,增加計容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實施“雙合同”監管。工業企業與自然資源部門、屬地政府分別簽訂《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工業項目用地產出監管合同》,自然資源部門負責對土地出讓合同進行批后監管,屬地政府負責對用地產出進行監管。通過落實“雙合同”監管機制,切實從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貢獻、能耗標準、二氧化碳排放及開竣工時間、達產時間、復合驗收全流程將用地批后監管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工業項目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從2024年開始,全市供應工業用地時100%采用“雙合同”監管模式。
推動項目全程節地,嚴“控”用地標準規模
堅持多方案比選,建立協同會商機制,組織市自然資源、發改、交通、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從避讓生態紅線、不占或少占基本農田、用地規模優化等多個維度出發,深化選址選線線型路徑論證,實施多方案比選,切實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聯合論證審查。優化功能分區布局,規范用地預審和現場踏勘審查,將節約集約用地專章、耕地保護與土地利用專章等內容合并編制規劃選址綜合論證報告。從功能分區與用地總規模多方面論證審查,采取取消不合理分區、核減功能單體用地規模等方式,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盡量少占用土地。優化要素設計。依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土地使用標準進行建設,從優化項目功能要素寬度、斷面寬度、地基結構、取填土方案、單體設計五個方面提升節地效果,切實做到少占耕地、不占永農、節約集約用地。2023年以來,S19淮南至桐城高速等4個重大項目通過比選方案、優化設計和節約評價,共核減用地面積1206畝,節約集約用地效果顯著。
治理采煤沉陷區域,打“造”綠色轉型樣板
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對城區基本穩沉區,重點修復區域生態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我市在積極申報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項目的同時,督促企業設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專戶,拿出25億元高標準實施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項目。市區東部的九大礦區(九龍崗—大通)采煤沉陷區“工業傷疤”成為市民休閑健身娛樂的濕地公園、網紅打卡地,成功入選安徽省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中國政府與世界銀行合作40周年紀念優秀典型案例。市區西部采煤沉陷區“老鱉塘”成為集休閑、娛樂、生態于一體的城市公園,成為“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轉型的典范。引導特色產業導入。搶抓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機遇,立足采煤沉陷水面資源優勢,在鳳臺縣、潘集區等未穩沉沉陷區積極探索“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模式,同步推進水產養殖等產業發展和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建設,實現以資源換產業、以產業促發展。全市共利用沉陷區水面開發光伏2.3萬畝,總裝機規模達71萬千瓦,年發電量超7億度。創新耕地再造方式。對于部分量大面廣、穩沉時間長的采煤沉陷區,在采礦區范圍設立若干個監測點,通過科技手段提前預判土地沉陷范圍和深度,探索將采煤預沉陷區耕作層剝離與補充耕地項目掛鉤,實現“即剝即用”。鳳臺縣張新莊沉陷區等9個耕地耕作層剝離項目,共剝離419畝,新增耕地671畝,實現耕地耕作層剝離“即剝即用”。同時,創新開發采煤沉陷區水面資源,鳳臺縣顧橋采煤沉陷區成功試種水面浮床水稻,在全國開創了先河。
“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釋放經濟發展活力
我市緣煤而建、因煤而興,受國家去產能影響,產生李嘴孜礦、謝一礦、新莊孜礦、潘一礦等大量工礦廢棄用地,市政府堅持以政策為導向、以項目落地為抓手,通過激活土地資源要素,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全面促進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增效。2019年,在潘一礦原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煤電固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獲批國家級大宗固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平臺運作再開發。鼓勵政府國資平臺對低效工業地塊進行收回、收購,結合招商引資重新供地開發建設,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再利用。大通區平臺公司通過拍賣購得某長期停產企業閑置土地,隨后通過招商引資重新建設集成房屋科技產業園項目,整體盤活閑置工業用地216.5畝。府院聯動促化解。堅持以用為先,深化“府院聯動”機制,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法院在執行、破產審判中的服務保障作用,有力破解企業破產難題,依法盤活閑置土地資產。淮南經開區一企業因破產,廠房和土地長期閑置。當地政府和法院經多次會商協調,通過法院公開拍賣方式引入其他企業,項目總投資2億元,建成運營后年均可新增收入2700萬元,有效盤活閑置資產。
(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張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