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試點推行“‘步’約而同”志愿服務,用志愿者和老人的腳步共同編織一張“守護網”——
志愿者的腳步隨老人的腳步而動
“郭阿姨,有早起的習慣,平時步數1000多步,而今天才300多步,不會發生什么意外吧?”6月25日早晨,淮南高新區弘湖社區志愿者汝靜,在查看西湖春天小區老人步數時,發現獨居老人郭軍步數異常,于是趕緊聯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趕往老人家里。
“對不起,‘閨女’!我忘記把手機帶在身上。”看到汝靜的到來,郭軍開始是驚訝,了解情況后,深表歉意。隨后,醫護人員為老人做了檢查,了解到老人膽固醇偏高后,提醒老人注意調整飲食結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步數之約”并非普通的約定,而是一個關于守護與關愛老年人的無聲契約。
“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獨居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的日常居家安全,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為守護老人日常居家安全,市委社會工作部在全市選定100個社區和村,試點推行“‘步’約而同”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通過觀察老人的微信運動步數,針對老人突發健康狀況及時上門走訪,用志愿者和老人的腳步共同編織一張“守護網”。
弘湖社區有60歲以上老人2400多人,社區積極試點“‘步’約而同”志愿服務,社區志愿者與獨居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達成約定:老人每天在家拿著手機適當走動一下,志愿者早晚各查看一次老人的微信運動步數,以便及時掌握老人居家安全情況,實現一種“隱形的守護”。
“我所負責的網格有40多名老人,每天早晚各查看一次老人的微信運動步數,已成為一種習慣。”汝靜說。從郭軍家出來,汝靜看到空巢老人喬九華、鐘玉祥夫妻倆今早步數比平時偏多,于是打電話詢問,原來老人家里突然停電了。她趕緊聯系物業人員上門檢修,原來是空氣開關跳閘引起,物業人員認真做好檢修,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謝家集區平山街道瑞安社區有居民2000多人,其中老人1200多人,是個典型的“老年社區”。“我們積極推行‘步’約而同志愿服務,發動社區網格員、志愿者,重點關注微信運動步數明顯增加或減少的老人,讓志愿者的腳步隨老人的腳步而動,真情守護‘夕陽’。”瑞安社區黨總支書記段天宇說。
王家樂夫妻倆是獨居老人,前幾天因為到銀行交燃氣費,造成微信運動步數明顯增加。社區志愿者趙元元發現異常后,第一時間聯系老人,并手把手指導老人開通了手機銀行。“我們為老人發放了聯系卡,有任何需求,一個電話我們隨叫隨到。”趙元元說。
今年4月的一天,社區志愿者錢月娥發現轄區獨居老人陳凡珍微信運動步數幾乎為零,于是聯系老人,得知老人不小心摔倒住進了醫院。老人康復出院后,錢月娥成了老人家里的“常客”。看到老人頭發長了,錢月娥主動提出為老人理發。“月娥這丫頭太貼心了,像自己親閨女一樣!”陳凡珍說。“他們曾經年輕過,但是我們未曾老過,需要換位思考,才能與他們共情。”錢月娥說。
敬老愛老,“護”在身邊。市委社會工作部指導各縣區打造了志愿者、網格員兩支隊伍,各社區(村)在積分制管理中專設志愿服務積分,提高服務老人積分權重,激勵廣大志愿者參與服務老人活動,目前全市“‘步’約而同”志愿服務積分已達3.7萬分。按照積極引導、老人自愿的原則,引導1.3萬名老人參與到“‘步’約而同”志愿服務中來。
建章立制,常態長效。市委社會工作部指導各縣區在社區(村)建立應急響應、日常幫扶和志愿服務激勵3項機制,著力完善“‘步’約而同”志愿服務內容,打造基層助老護老暖老全鏈條服務。結合全市開展的“睦鄰一家親”行動,試點社區(村)常態化開展關愛老人日常幫扶活動。2024年以來,全市引導1萬余名村(居)民、黨員志愿者、新就業群體、大學生、醫護人員和500余個社會組織,為老人開展送餐、送菜、送藥、理發、義診等志愿服務4萬余人次。
“微信步數一增一減之間,關系老人的健康與安全。”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將進一步健全完善機制,豐富志愿服務內容,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其中,讓溫暖不斷延續,讓“‘步’約而同”志愿服務品牌叫得響、立得住。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