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守護“水中瑰寶”
近日,在市漁政部門監督下,淮王魚保護區生態補償項目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實施。當日,50.8萬尾淮王魚、江黃顙魚苗放流到淮王魚保護區核心區。
據漁政人員介紹,淮王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淮王魚、江黃顙,其它保護物種包括細尾鮠、黃顙、淮河鯉、長春鳊等魚類。其中,本次放流的淮王魚、江黃顙是同為鲿科的特種魚類,大量此類魚苗的放流,將為恢復淮王魚保護區的珍稀水產種群數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保護水域生態完整性。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在鳳臺淮河大橋附近上游處的原高水位碼頭進行,此地緊鄰淮河黑龍潭,屬淮王魚保護區的核心區。活動伊始,便是精彩的展示階段,市、縣漁政人員、水產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項目執行單位的成員們,齊聚堤壩之畔。他們手捧著裝滿淮王魚魚苗的塑料盆,隨著“開始”的指令一下,齊心協力將盆中的魚苗傾灑入淮河的懷抱。魚苗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雅的弧線,活潑地翻騰著,歡快地沒入波光粼粼的水面。
緊隨其后,便是高效順暢的增殖放流作業。運輸魚苗的車輛緩緩駛至淮河畔,輕輕傾斜車身,便于魚苗隨著水流自然滑入河中。放流人員迅速將車上的出口與不銹鋼槽連接,延伸至河面之上。隨著閘閥的開啟,水聲潺潺,魚兒沿著槽道歡騰跳躍,順暢地融入河水之中。這一過程既保護了魚苗,又確保了較高的成活率,同時提升了放流的效率。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共來了3輛魚苗車,其中2輛來自鳳臺縣城北湖漁場,盛裝著30.3萬尾淮王魚魚苗;另一輛則來自窯河漁場,盛裝著20.5萬尾江黃顙魚苗,兩家漁場總計50.8萬尾魚苗放流到了淮王魚保護區的核心區。城北湖及窯河漁場均為省級水產良種場,城北湖漁場還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實現淮王魚人工規模化繁育的省級水產良種場。在這里,科研人員通過多年的努力,成功破解了淮王魚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和商品養殖的技術難題,不僅為淮王魚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增殖放流提供苗種,更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鳳臺淮王魚”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而窯河漁場強項為江黃顙繁育,這是淮河特有珍貴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經濟價值高。早在2001年,上海水產大學便在窯河漁場首家成功地孕育出了江黃顙魚苗。
據介紹,本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由淮王魚保護區生態補償項目所實施,系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的生態修復。依據《淮河干流航道(三河尖至蚌埠閘段)整治工程對淮河淮南段長吻鮠(淮王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影響生態補償項目實施方案》,本次增殖放流實施主辦單位為省港航建設投資集團公司,承辦單位為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及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由市漁政執法大隊監督,鳳臺縣城北湖及窯河漁場實施。
為做好增殖放流工作,水產專家組對提供的魚苗進行檢測,保證了放流苗種質量。放流過程中,市、區農業部門精心組織,做好苗種運輸、規格測量、計數等工作,且放流過程全部經公證處公證,確保放流質量和數量。
漁政部門表示,淮王魚保護區建設是長久大計。保護區常年禁漁,本次增殖放流后,漁政部門將繼續開展對淮王魚保護區水域的巡查和執法打擊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堅決取締禁用網具,為放流魚種創造良好的水域環境,提高放流魚種成活率,切實做好淮王魚國家級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
(記者 張雪峰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