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紙非遺傳承人周琴(圖片由周琴提供)

周琴剪紙作品《楚風》系列 (記者 焦孝誠 攝)
柔和燈光下,一張紅紙在周琴掌心輕旋。老剪刀游走紙間,行云流水,細碎紙屑如紅雪飄落。紙面輕顫如蝶翼,片刻,一幅精巧圖案便躍然而出。這把剪刀,已陪伴她走過數十年——從少年到技藝精湛的傳承人,它不只是一把工具,更是牽連著祖母和淮南剪紙那份厚重文化的血脈信物。
剪紙根苗,祖母心田育新綠
周琴的剪紙情緣,始于金釵之年祖母膝下那個溫暖的角落。那時,祖母布滿歲月痕跡的手,在她眼中卻仿佛擁有神奇魔法。剪刀在紅紙間靈巧穿梭,仿佛被無形力量指引,幻化出活靈活現的花鳥蟲魚、栩栩如生的人物傳說。祖母剪下的不只是圖案,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與祈愿——窗欞上的“福”字招引祥瑞,婚慶中的“囍”字彌漫甜蜜,節日里的瑞獸則承載著對豐年的殷殷期盼。
“那時只覺得祖母的手真巧,紙上的花真好看,就想自己也能剪出來。”周琴回憶道。在祖母耐心指點下,她稚嫩的手笨拙地握起剪刀,從最簡單的紋樣開始,一刀一刀模仿。冬夜漫長,燈火如豆,祖孫二人沉浸在紙的世界里,爐火映照著兩張專注的臉龐。剪刀的每一次開合,都如同敲打在她心弦上的音符。正是在這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一個樸素而堅定的愿望悄然生根:“有一天,我也要像祖母一樣,讓這門手藝傳下去。”這顆種子帶著祖母的體溫與叮嚀,深埋心底、靜待破土。
匠心求索,紙上乾坤化古今
時光荏苒,剪刀浸透了歲月的指紋,周琴的手藝卻在歲月磨礪中愈發精純。她不甘于僅僅復制過往圖樣,內心始終回蕩著一個聲音,傳統剪紙如何在這萬象更新的時代綻放異彩?如何讓這古老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這把剪刀,從此承載了更深的探索。她悉心鉆研淮南剪紙獨特的線條語言與構圖精髓,同時如饑似渴地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她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天地——從《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市井中尋找靈感,從十二生肖的靈動形象里捕捉神韻,從“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中提煉意象。
創作《清明上河圖》剪紙長卷時,周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將汴梁的喧囂繁華、百態眾生濃縮于方寸紙間?她反復揣摩畫作,以剪紙特有的概括與夸張手法,用最洗練的線條勾勒虹橋上的熙攘、汴河中的舟楫、街肆間的百業。當這幅凝聚無數心血的巨制最終完成,展開的不僅是一幅剪紙,更是紙上流淌的千年汴梁風華,觀者無不驚嘆于剪刀剪刻出的史詩氣魄。
《十二生肖系列》則融入了她對傳統民俗的現代解讀。她打破常規,將生肖動物與象征祥瑞的草木花卉巧妙同構:威嚴的龍纏繞著蒼勁松枝,靈動的蛇隱現于幽蘭叢中,溫順的羊依偎著盛放的牡丹……傳統符號被賦予新的審美意境,喚起人們對古老生肖文化的親切認同。
當“一帶一路”的號角吹響,周琴手中的剪刀也成了講述中國故事的獨特載體。她精心構思,以剪紙藝術串聯起沙漠駝鈴的悠遠、海上絲路的壯闊、現代高鐵的速度與各國攜手共進的愿景。這幅作品超越了裝飾本身,成為溝通古今、連接中外的文化信使,無聲訴說著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其剪紙作品多次獲得專業認可,斬獲多項大獎,其中《二十四節氣剪紙冊》榮獲省級、國家級比賽金獎,并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作品《富貴長壽》則被韓國美術協會收藏。周琴擅長將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意趣巧妙融合,不斷探索創新,開發出深受市場歡迎的文創產品。她的作品早已超越單純的藝術欣賞范疇,廣泛應用于家居裝飾、文化旅游、節慶禮品等多個領域,讓剪紙藝術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星火燎原,一剪春風惠萬家
作為淮南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周琴深知“守藝”更要“傳藝”。如何讓這門古老技藝走出深閨,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并惠澤鄉梓,成為她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面對數字浪潮,周琴主動擁抱時代。她帶領團隊精心搭建電商平臺,將精美的剪紙作品從線下工坊推向廣闊網絡。鏡頭前,她從容展示剪紙技法,講述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屏幕那端,天南地北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古老的剪紙搭乘電商快車,飛入尋常百姓家,也重新定義了非遺的市場價值與傳播路徑。
社區公益課堂則成為剪紙滋養社區文化的新課堂。在城市書房靜謐的一隅,學校學生、社區居民、退休職工、好奇的年輕人圍坐一堂。周琴或她的弟子們耐心講解,示范運剪技巧。剪刀與紙張的輕語中,簡單的圖案漸漸在學員手中成形,驚嘆與歡笑交織。這里沒有商業的壓力,只有對美的純粹體驗和對傳統文化的親近。一堂堂公益課,如同點點星火,將剪紙的種子播撒進社區的土壤里,讓這門藝術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鄰里街坊間生根發芽。
然而,周琴的目光始終未曾離開足下的土地。她深知,非遺的活態傳承,根基在于人,活力在于賦能。她全身心投入非遺工作室的培訓。在明亮寬敞的工作室里,從技法入門到創意設計,從紙樣選擇到成品銷售,周琴毫無保留地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她已先后培訓剪紙學員數千人,鑒于她在傳承與推廣上的卓越貢獻,周琴先后被安徽三聯學院、淮南師范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一剪一世界,一紙一乾坤。周琴的生命早已與剪紙藝術融為一體。從少年到非遺傳承的中流砥柱,她以數十載的執著堅守,賦予冰冷的剪刀以靈魂的溫度,讓薄薄的紅紙承載著千鈞的文化分量。她以創新為鑰,打開了傳統藝術通往現代人心靈的大門;以傳承為炬,點亮了無數后繼者前行的道路;以產業為橋,讓古老技藝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
她指尖的剪刀,剪出的不僅是鏤月裁云的畫卷,更是文化自信的壯闊圖景,是鄉村振興的錦繡華章。透過這剪刀,分明流淌著一個古老技藝千年不息的文脈,也映照著一位傳承者樸素而堅韌的初心——讓中華之美,在方寸之間,永遠綻放。
(記者 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