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凌云 通訊員 劉克永)手機銀行轉賬提示音響起,4萬元執行款順利到賬。近日,田家庵區人民法院通過執裁聯動機制,成功化解一起多年民間借貸糾紛。被執行人徐某當場支付首筆4萬元執行款,并就剩余6萬元達成按月還款計劃。
該案源于余某與淮南某勞務公司之間的借貸糾紛。經法院調解,該公司需償還借款10萬元,但始終未履行。執行過程中,法院發現該公司名下無可供執行的財產。轉機出現在余某發現該公司注冊資本高達18.96億元,股東徐某認繳出資3840萬元卻僅實繳4萬元,存在顯著出資不足。2025年8月,余某據此向法院申請追加徐某為被執行人。
法院沒有簡單地作出裁決,而是啟動“主動審查+跟蹤介入”工作機制。執行裁決與實施團隊利用每周一、三、五的固定交流會,分享案件信息,研討執行難點,協調解決方案。
法官聯合執行團隊多次組織談話,向徐某釋明:“認繳資本制不是‘空頭支票’,公司無力償債時,股東應在未實繳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法官既講法理、也談事理、更說情理,逐步緩解了徐某的抵觸情緒。徐某意識到出資義務的嚴肅性,余某也同意協商分期還款方案。
近日,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徐某當日支付4萬元,剩余6萬元自10月起每月支付1萬元。協議簽訂后不到一小時,首筆款項即支付到位。
該案的順利化解,是田家庵區人民法院創新執行工作方法的一個成功范例。通過每周固定的交流平臺,執行裁決與實施部門建立了暢通的溝通渠道,形成了工作合力。裁決環節的“主動審查”“提前介入”和“全程跟蹤”,不僅有效避免程序空轉,也大幅提升了實際執行到位率,真正實現了糾紛在執行階段實質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