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膝這里腫了很長時間,你給看看吧。”“大娘,你坐下,我來給你檢查一下。”7月15日早上,顧橋鎮衛生院里,一位骨科醫生正在給前來看病的患者診療,在后面還有六七個病人在排隊。一名中年婦女聽說大醫院里的醫生來義診,先來打聽一番,再回家把自己的母親接來,也讓城里的醫生給瞧瞧。
城里的醫生到鄉下來治病,這在顧橋鎮還是蠻新鮮的一件事。這次來義診的5名醫生張麗麗、馬毅成、廖顏美、居奇志、張燕都是淮南市第二人民醫院里的科室骨干,分別來自五官科、痔瘺科、婦產科及骨科,5名醫生都是“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第十三期的志愿者,這次不僅為前來看病的顧橋鎮農民義診,而且還會駐點在此一年,為當地農民健康服務。
張麗麗是市二院的婦產科醫生,在義診的同時,她來到鎮衛生院的婦產科了解情況,三間小屋分別為診療室、待產室和住院部,各種醫療設施在這里是少之又少。張麗麗說,“真沒想到這里的條件是如此簡陋,離我的想象都差太多了。這次到這里,我不僅要做好孕產婦的生產,還要大力宣傳女性的生殖保健,為這里的女性朋友培養良好的健康衛生習慣。”“因為鄉鎮衛生院各項醫療條件跟不上,不允許做剖腹產手術,很多孕婦都選擇到縣里的大醫院去生產,每個月在此出生的順產兒也不過10多個。我們這里也沒有護士,都是醫生和助產師一肩擔。”鎮衛生院的婦產科醫生向張麗麗介紹基本情況。正說著,一位待產的孕婦拿著檢查報告向醫生咨詢。聽說有陣疼感覺了,張麗麗很快進入狀態,為其進行常規檢查,并詢問了孕婦的基本情況。因為孕婦是第一次生產,丈夫及其家人都很緊張,“因為嫂子是去縣醫院生產的,說那里條件好,我本也想去縣醫院的,因為感覺不舒服了,想讓醫生看看,正好聽說有大城市的醫生要住在這里為我們看病,我哪也不去了,就在這里生了。”孕婦靦腆地說。
“青年衛生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是由共青團淮南市委及市衛生局共同組織的,今年已經是第十三期了,共選拔49名青年衛生志愿者在全市9個受援點開展醫療駐點服務。據統計,前十二期志愿者共做大小手術750余例,門診接待量兩萬余人次,義診、巡診560余次,接受各種醫療、保健服務的群眾超過8萬人次。這次5名衛生志愿者將在顧橋鎮駐點一年,深入鄉鎮改善當地醫療衛生狀況,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記者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