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的豐減直接影響著我們生活的質量。60年來糧倉的變化揭示了生活的巨變。今年79歲的原淮南市糧食局儲運科科長朱耀球至今還記得,“那時上海剛解放,政府緊急從華東軍大抽調一批有文化的人到上海糧食部門處理糧食。我們這批華東軍大的人就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化驗員。那時,全國都缺糧油防化員。1951年1月,我被分配到了淮南。”
自然災害時,淮南四處調糧
那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糧食倉庫建設得很快,到了上世紀60年代,淮南市糧食一庫、二庫、三庫就已迅速建成,倉容量達到了1億9千多萬斤。后來,發生了自然災害,糧食最緊張的時候,淮南市糧倉糧食所存無幾,市糧食局緊急組織人四處調糧。有些單位食堂,1斤米做成6斤飯,米飯像稀飯一樣,飯票定量定時供應,早上的飯票中午不能用。到了上世紀60年代后期,糧食儲存才慢慢好起來。
三中全會后,農民開著拖拉機四處賣糧
最令朱老難忘的是三中全會后,農民提高了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迎來了大豐收,農民手里余糧多了,就到處賣糧。周邊地區一聽說哪里有收購糧食的,就跑過去賣余糧。“有一年,懷遠一個村的人聽說淮南在收購議價糧,就開著幾十輛拖拉機來到淮南排在三庫大門口,他們來的時候天都快黑了。為了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在三個倉庫全都遠遠超過了儲存量的情況下,我跟三庫主任商量,讓職工加班將這些糧食收了下來。”他接著說:“那個年代的工人個個都有責任感,一庫敞堆曬糧,晚上,眼看天要下大雨,職工們便放下手中的碗筷,從家里跑到倉庫,搶在下大雨前,把雨布蓋好,糧食一粒都沒受損。”“為什么要儲存這么多糧食?”記者不解其意,這話引起了朱老的另一個話題。
如今點鼠標測糧溫 過去想都不敢想
“有些是國家儲備糧。計劃供應年代,人們都得拿著糧本和糧票去糧站購買糧油。糧食在倉庫長時間儲存,為了防止糧食發熱、生蟲,要對糧食進行質檢、化驗、熏蒸,那時,全靠人工檢控。保管員要翻過梁頭從糧堆上方將溫度計插入糧堆去測試,有一次,一保管員不小心從梁頭上掉下來摔在了糧堆上。現如今倉庫人坐在辦公室里一點鼠標就可以查看糧溫,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朱老無限感慨地說:“這些年,國家惠農政策一個接一個,農民收糧都機械化了,糧食品種、質量也比過去好多了。改革開放后,糧食市場也放開了。我們吃的米面超市全都有。東北大米、泰國香米、五谷雜糧,品種多的我都說不全。”
記者手記:
吃上商品糧曾是上半個世紀許多人奮斗的目標。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富裕了,我們不僅吃上了不用計劃的商品糧,而且,喜歡反璞歸真吃些五谷雜糧。這或許就是我們講述曾經的歷史、感受時代巨變的意義所在。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