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1元一塊,充氣1元一次,電動車充電1元10分鐘……”連日來,不斷有市民反映,假期中很多商販在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時,多打起了“1元牌”。記者于10月8日就此調查發現,一元背后都暗藏著暴利。
1元銷售模式遍布能源城
連日來,假期中的能源城大街小巷,到處能見到“1元”促銷。“現在搞1元銷售越來越多了,很多路上都有。”市民張先生說,走在大街上,常碰到吆喝1元銷售的。
記者在淮舜路、淮濱路等路段發現,不少小商品如耳挖、指甲刀等小商品銷售價均為1元。不少水果商販,將橘子和香蕉也用袋分好,叫賣1元一袋。“去買生姜也不用稱了,1元錢一塊。”市民趙女士說,“1元銷售模式”現開始盛行。
1元銷售背后暗藏暴利
“5元錢的哈密瓜,可削成13塊,就可賣13元,而且買的人多。”龍湖路上,售賣哈密瓜的商販向記者透露,很多水果商販假期中所以選擇“1元”銷售,是因為這樣做賺錢多。如1斤橘子可分3袋,1元每袋賺的錢就是按斤銷售的3倍多,顧客買時也覺得非常方便。
除了水果、小商品等迎合顧客方便的心理狠賺之外,不少1元便民服務賺的錢更多。“1元充10分鐘,每次可3輛車一起充,一天要賺上百元呢。”家住泉山的陳女士說,她發現修車部門前都有人在給電動車充電。她按48V電池計算,充10分鐘電的成本非常低,利潤非常大。
市民希望抑制暴利銷售服務
采訪中,不少搞“1元”銷售和服務的商販稱,之所以選1元,是因為1元對市民來說,算不上啥錢,顧客較易接受。“1元模式的銷售和服務價格超出成本太多,是否涉嫌價格欺詐?”不少市民對此很疑惑,他們覺得,有些商品或服務的利潤甚至超過了200%。
當天下午,記者就此咨詢了12358價格服務熱線,工作人員表示,對電動車1元充次電這類的便民服務的收費方式,目前還沒聽說有相關規定文件,而1元商品的銷售方式多是個體商販,干預難度很大。對此,一些市民呼吁,如此暴利模式違反公平交易原則,有關部門應進行抑制。
(記者 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