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臺北9月15日電(記者 張勇 任沁沁 郭麗琨)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由陜西省代省長趙正永率領的大規模參訪團,目前正在寶島開展以“2010臺灣陜西周”為主體活動的文化、經貿、科技“交流之旅”。榆林小曲,陜北秧歌,史詩歌舞《大唐賦》……金秋時節的臺北,洋溢著醇厚的陜西風情。
從新春伊始韓正市長攜世博商機訪問臺北,到廣東團在臺掀起粵臺經貿新高潮,再到中秋臨近時陜北鄉親送來三秦古韻……大陸地方對臺交流在庚寅虎年里可謂精彩紛呈。一批批由大陸省區市黨政高官親自率領的訪問團接踵而來,帶旺了兩岸交流的人氣,推動了兩岸交流進一步向縱深領域拓展,提升了兩岸交往的水平和層次,為兩岸“大交流時代”注入了新的充沛動能。
“走親訪友”“心意溝通”
“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我們已經實現了兩岸的通商、通航和通郵,但是,除了這‘三通’之外,我們還要讓兩岸心靈相通,感情相通,命運相通,真正把我們兩岸民眾的心連接在一起。”
這是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今年6月在第二屆海峽論壇開幕式上的真摯表白。而一年來呈“堂堂溪水出前村”之勢的大陸地方對臺交流,正是努力踐行著兩岸同胞間的“走親訪友”“心意溝通”。
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5月間率團訪臺時,甫抵機場即表示,四川代表團是帶著汶川地震災區人民的感恩之心來到臺灣的,來向臺灣同胞表達感激、致謝之情;與臺灣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福建省組織大規模參訪團來臺時,省長黃小晶直言此行是“走親訪友”。
魯臺經貿文化交流周、河北臺灣經濟合作交流周、湖南周、廣東周、陜西周……來自大陸各地的各界人士,通過與臺灣社會的深入接觸,與臺灣民眾的面對面交流,在臺灣與大陸各省區之間搭起一座座“友誼之橋”“情感之橋”。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投身于兩岸民眾大交流之中,其中大陸居民赴臺80萬人次,同比增長69.3%。而在這一交流熱潮中,大陸各省區市可謂扮演了積極角色,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份最新民調可為佐證。臺灣《聯合報》新近完成的兩岸關系年度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親友中有大陸配偶或認識大陸來臺人士的民眾中,有近四成對大陸人有好印象,比日常生活沒有接觸大陸人的高出將近十個百分點。這充分表明:經過交流可消除兩岸民眾間不必要的誤會,增進彼此了解和感情。
《中國時報》也載文指出:“人民要的是交流,因為只有透過交流,人與人之間才會更了解”。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
豐富多彩的文化與經貿交流,是現階段大陸地方對臺交流不變的主題。
隨著大陸地方對臺交流的腹地不斷拓展,大陸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優勢在今年得到了充分發揮。廣西團來臺交流時,將新版歌舞劇《劉三姐》搬到寶島,讓臺灣同胞對廣西的山、水、人,增添了無窮的遐想和向往;河北團來臺訪問時,帶來二胡、民歌、河北梆子、木板年畫、內畫、草編等多項民間傳統藝術,讓臺灣同胞親身體驗中華民族戲曲藝術的魅力;陜西團帶來的大型史詩歌舞《大唐賦》,則在悠悠古韻中引領寶島觀眾“穿越時空”走入“盛世大唐”……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近日在訪臺期間指出:因為不同的環境,兩岸文化形成各自特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兩岸以中華文化為本體,廣泛吸收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多元一體、有豐富特色的文化,這是令人高興和彌足珍貴的。
一脈相承而又枝繁葉茂的兩岸文化,為大陸地方對臺文化交流增添了深厚內涵和無限意蘊,為兩岸民眾的感情交流搭建起廣闊的舞臺。
“做生意”同樣是大陸地方對臺交流的“重頭戲”。如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廣東、浙江、山東等省,其組織的訪臺團均在寶島掀起一陣陣采購熱浪。5月,山東經貿團達成對臺采購商品意向15.69億美元;8月,廣東團在臺達成各類采購協議205項,采購總額超過70億美元。
臺灣業界認為,大陸地方積極來臺采購,不僅拉動了臺灣出口、帶動了臺灣生產恢復,而且惠及廣大民眾,相關企業及其上下游中小企業員工都從中受益。
八仙過海、大有可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大陸各省區市輪番組織高規格、大規模的交流團踏上寶島,無疑在兩岸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大陸各地以省一級行政區劃為單位,“以務實的舉措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因地制宜開展對臺交流交往,真正使兩岸交流邁入雙向互動、禮尚往來的新階段,使大陸對臺交流的層次更加全面、內涵更加豐富、領域更加寬廣。
上海市市長韓正,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福建省省長黃小晶,山東省副省長才利民,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河北省副省長楊崇勇,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保,廣東省省長黃華華,陜西省代省長趙正永……接踵而至的大陸地方高級官員,身體力行地展現大陸發展兩岸關系的誠意和決心,同時也展示了大陸地方官員的不同風采、樸實作風。
今年4月,作為首位到訪臺灣的大陸直轄市市長,韓正很快讓臺灣各界注意到,大陸地方官員不僅注意交流的多元化,還十分善于學習。
臺北垃圾分類處理技術先進,北投垃圾焚化廠是臺北垃圾焚化量最大的工廠之一,擁有現代化設施及汽電共生設備以回收能源。韓正參觀后表示,看了北投垃圾焚化廠很有啟發,上海在這方面可以借鑒;而在搭乘臺北捷運后,韓正贊許臺北捷運管理良好,讓他印象深刻;他還特地參觀臺北引以為豪的誠品書店,希望上海正計劃興建的新圖書館可以借鑒其成功經驗。
一位臺北市民對此表示,大陸官員的謙虛表現,“拉近了我們的心理距離”。
有專家分析認為,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發展為大陸各省區拓展對臺交流創造了良好環境,與此同時,兩岸長期的隔絕使大陸各地積蓄了巨大的對臺交流需求,兩年來,這一強大需求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釋放,產生的效益也極其可觀,密切聯系、增進感情、經貿共贏自然是最直接的效果。
應該看到,方興未艾的大陸地方對臺交流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參與者除了投入熱情之外,更應加強理性規劃,特別是大陸幅員遼闊,各省區市往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因此在開展對臺交流交往中,各地宜注重發揮自身特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確保行穩致遠。
展望未來,大陸各地仍蘊藏著豐沛的對臺交流潛能,充分開發好、利用好兩岸同胞的這一共同財富,為兩岸和平發展打造更為堅實的基礎,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