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18日閉幕后,各地干部群眾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普遍表示要做好“五個堅持”,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全會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兵、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善峰等各界人士普遍認為,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改革必須要破解的一個重大命題。做好這“五個堅持”,對于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適應了國內外形勢新變化。”農業種業問題專家、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陶承光說。
近30年來,陶承光一直奮戰在農業科技推廣一線。他表示,糧食產業事關十幾億人吃飯安全,絕不能受制于人,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新一輪世界經濟競爭中,中國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糧食供應,還應在全球糧食安全和貿易中掌握話語權。
遼寧阜新是曾以煤電產業為主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以前在采煤過程中不注重綜合利用,大量煤層氣被白白排放,既污染空氣,又加劇了資源的枯竭。在有關部門支持下,宏地勘新能源公司攻克煤層氣產業化開發難題,形成采氣、輸氣、銷售到終端用戶的完整產業鏈條,每年生產煤層氣約2000萬立方米,為全市10萬多居民和1800多輛出租車提供穩定優質的煤層氣,每年可減少4.5億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
“我們企業算是嘗到結構調整的甜頭兒!”公司負責人李紹康說,“近年來,遼寧老工業基地走上振興之路,主要一條是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發展裝備制造業等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五中全會精神為今后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江南認為,加快轉變、贏得先機,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進步,最關鍵的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經過多年努力,浙江省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國內外實踐充分表明,經濟長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建立在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基礎上的,而是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浙江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說,目前,浙江省科技創新正進入重要的躍升期,而科技創新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有很強的現實性。”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社會學家石英分析認為,從一些地方的實踐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
陜西省2008年制定了全國首個省級民生工程預算,到目前累計投入2000多億元;“十二五”規劃中,陜西省把此前“強省富民”的發展目標調整為“富民強省”,更突顯了以民生為本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說,經濟發展的目標是為了人,發展的過程也要依靠人。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需要貫穿經濟發展的始終。”石英說。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尤其是對山西這一長期依賴煤炭等資源尋求發展的省份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宏英說。
山西因煤而興,又因煤而困。當前,過度依賴煤炭的發展模式,不僅給山西的經濟結構調整、生態環境保護等帶來巨大壓力,長遠看也難以持續。王宏英認為:“可以說,就山西而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經迫在眉睫。”
山西省晉城市近年來投資6.72億元實施的煤層氣綜合利用項目,使原本直接排空的煤層氣變身清潔能源,既節約能源,又改善了空氣質量。目前,晉城市區的二級及以上天數由2005年的258天增加到2009年的352天。
王宏英說,晉城的實踐說明,在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像山西這樣的能源大省是可以謀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說,深圳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地區,過去30年把國外成型的、成熟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經驗拿到深圳進行試驗,條件成熟再推向全國,取得明顯成效。而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個堅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深圳需要作出更多、更新的嘗試。
西藏圣原雪鴿旅行社副總經理次仁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旅行社入境旅游接待較往年低迷。為此旅行社加大了旅游推介力度,一方面鞏固傳統的歐美、日本等市場,另一方面開拓新興的入境旅游市場,收到一定成效。
“正是因為堅持深化改革、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西藏才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新路。”西藏自治區社科院黨委書記孫勇說。(參與采寫的記者:石慶偉、余靖靜、晏國政、陳鋼、胡星、武彩霞、楊玉華、趙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