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2個試點村投入資金630多萬元
12月26、27日,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負責人會議在淮南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淮南市122個農村清潔工程試點村共投入各項資金630多萬元,建垃圾池1376個,聘用村保潔員584人、購置保潔車輛459輛、轉運車輛147輛,清理轉運垃圾15400噸,試點村基本改變了農村“糞土亂堆、柴草亂垛、垃圾亂倒、臟水亂潑、禽畜亂跑”現象。
農村清潔工程2009年開始試點,同時列入淮南市級民生工程,由市財政安排每村每年2萬元,所在縣區財政配套1萬元,建立“戶集、村收、鄉(鎮)轉運、縣(區)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機制,通過建立鄉鎮環境管理辦公室、鄉鎮環衛隊伍、村保潔員三支隊伍,完善垃圾池、垃圾轉運車、垃圾中轉站(填埋場)三項設施,建立長效管理辦法等措施,實現農村衛生日常保潔,垃圾統一收集處理、管理機制長效運轉的目標。
針對淮南市采煤沉陷、重點工程建設和城市發展需要搬遷農民較多的情況,市及重點縣區都成立了沉陷區治理辦公室,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按照“一整三帶”即搞好土地規整,規劃建設一批相對集中、設施完善的農民新居,帶動新村鎮建設;規劃建設與新村鎮相配套的產業園區,讓住上新房的農民有事可做,帶動產業持續發展、農民富裕安康;加強對農民的業務指導和技能培訓,帶動素質提高的思路,以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為重點,把村莊搬遷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采取并村入鎮、并村建鎮、并村擴鎮、小村并大村的辦法,高標準建成了一批搬遷農民新村。
2010年開工建設農民新村達17個,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投入資金9.7億元,現已有5個安置點完成主體工程,其中2個完全入住。探索出了多種具有淮南特色的沉陷區治理模式。如實行土地流轉的“后湖模式”,誰治理、誰受益的“創大模式”和對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鑫森模式”等。同時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將零星分散的農戶集中到規劃區居住。
(記者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