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3月18日電(記者 許曉青 劉剛 王攀 孫麗萍)“我知道搶購食鹽的人一般不會看我的微博,但是還是要呼吁,不要以訛傳訛。這事兒太不靠譜了。”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電影《非誠勿擾》的客串演員、旅日華人鄔桑(鄔逸聰)17日下午在東京通過微博對中國網友這樣說。
這是日本9.0級大地震發生后,這位與中日兩國均有淵源的影視紅人發布的數百條微博之一,鄔桑一直希望向中國網友表達的是:在大災面前必須鎮靜。
在鄔桑的出生地上海,17日各大超市食鹽一度“告急”,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的一些城市也出現類似的“搶購潮”。排隊買鹽者的理由源自對“核”的擔憂,他們認為碘鹽可以有效抵御人體遭受核輻射影響,同時擔心沿海鹽場受到海上飄來的核污染。
職能部門在第一時間采取了行動。中國鹽業總公司17日要求各地鹽業公司立即啟動應急工作機制,確保食鹽供給。同時向社會通報,目前全國食鹽儲備量超過200萬噸,足以滿足3個月以上的市場供應。
負責監測宏觀經濟和調節經濟運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也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開展市場檢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惡意囤積、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等不法行為。
商務部則明確指出,當前個別地區出現的搶購現象,主要是由于社會傳言和謠言引起的。并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配合有關部門開展食鹽市場檢查工作,嚴查造謠、套購、惜售、囤積、哄抬物價等行為,維護正常市場流通秩序。
17日下午,上海市市長韓正主持召開緊急會議,研究確保食鹽市場供應。會上,上海市政府決定立即建立應急協調小組,每天根據市場情況加強協調處理,多管齊下確保市場供應和食品安全。韓正要求各部門應第一時間公開信息,讓群眾知情,讓群眾放心。
17日深夜至18日凌晨,位于上海軍工路的“中鹽上海虹楊配送中心”燈火通明,工人一直忙于清點、發貨。
18日清晨,位于上海徐家匯附近的一家中型聯華超市,一開門就迎來買鹽的排隊長龍。“每人限購兩包,大家要有秩序。”一位陳姓女經理現場指揮。9時許,凌晨到貨的鹽再告售罄,超市立刻告知后來的顧客下午或次日將有新貨不斷補充。
廣東省鹽務局則表示,目前已實行24小時值班,密切監控市場供應情況,對于個別超市由于搶購而出現短暫的脫銷,各地鹽業公司會加強調度,及時組織供應,市民完全沒有必要搶購。此外,廣西等地已加大了食鹽市場供應,江西、吉林等地也表示食鹽供應充足。
對于“鹽”與“核”之間的關系,核領域專家解讀,食用加碘鹽對預防核輻射的作用不大。此外,專家還解釋稱,中國相當一部分鹽場位于內陸湖泊,目前不存在食鹽受污染的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及時應對“搶鹽”風波既是穩定物價、維護市場秩序的應有之舉,更重要的是在日本核危機繃緊全球神經的特殊時期,通過高效透明的舉措傳遞安全信息,緩解民眾因缺乏核知識而引發的擔憂和緊張情緒。
人們注意到,中國政府在全面升級核安全監測保障措施的同時,對輻射值、影響輻射的氣象變化等敏感數據始終保持高度透明。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一些地方電視臺的實時直播,民眾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最新情況。
“防核小常識”“什么是核輻射”“核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一系列解讀文章通過媒體廣而告之的效果,不亞于一場全民參與的科普活動。
對于直接導致民眾恐慌和不安的各種謠言,有評論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天災更可怕。北京的媒體在報道“搶鹽”事件時稱,“謠言的影響范圍似乎比核輻射還要大。”
為此,一些城市的主要報紙辟出專版,有的請專家一一破解各種謠言,有的則把這些謠言按內容、來源、傳播渠道等歸納分類并加以分析,幫助民眾判斷識別。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官員和職能部門借助微博和手機短信等媒介,在第一時間披露真相,安撫民眾。
“告訴各位不必慌張。據環保部門監測,目前浙江沒有核幅射影響,食鹽保證供應。”這是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在微博上解答網民“求鹽”疑惑時的留言。
中鹽公司的微博上不僅詳細列舉了食鹽產量等數據,還有這樣一段很貼心的文字:“很理解大家的實際問題,如果您目前沒鹽了,就請先向鄰居借一些;如果您的鹽夠用一周,就不要大量買鹽;如果您發現有人借機炒鹽,請向有關部門舉報!感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我相信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緩解大家的緊張。”溫州籍上海市民池岳曄說,“幾天前,溫州老鄉半夜來電話,托我買200斤加碘鹽,這個數字實在有點夸張。”她認為,搶購風潮應該只是暫時的,不會持續很久。
17日晚,上海知名的日式料理店“HAIKU”依然是賓朋滿座,“核問題”并未影響操著各國語言的人們繼續品嘗日式海鮮。18日上午,記者再次致電這家餐廳,全天的座位預訂超過八成,部分熱門時段還需“限時搶座”。
“冷靜的自我判斷很重要。”與妻兒一同堅守在東京的鄔桑,繼續淡定地更新著他的微博。